第三百零三节 铁路投资狂潮(1)

    第三百零三节 铁路投资狂潮(1) (第2/3页)



    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南河段,从镇江到杭州,按照商业公司的模式,成立江南运河公司,许可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成立董事会管理。筹备阶段,就邀请了大量运河相关利益方入股,有在运河上跑船队积累了巨额资本的航运商,有在各地运河码头上做批发贸易的大豪商,也有盐商、茶商,还有江南的丝商等大商人。

    招了100万两黄金商股后,让出资最多的股东组成董事会,然后按照欧洲公司等大型商业公司的模板,将权力交给董事会管理。

    权力下放之后,政府就不管不顾,运营维护和收取费用,都让这个董事会来决定。至于是拦路设卡收通行费也好,沿途停靠收服务费也罢,总之政府不干涉。

    由于大运河明清时期的繁盛,让许多人对这条运河寄予厚望,公司成立后,上市公开募股,市值一度上涨很快,从一开始的200万两最高时候涨到了1000万两黄金,很明显这个市值泡沫太大。

    江浙一带靠海,自然河流也多,即便没有这条运河,也有取代的交通方式,不至于造成货物大面积积压。而且还要面对跟海运以及苏州河、黄浦江之类的自然河流竞争,运河也不是垄断经营,只能在商业许可的程度内收取费用,不至于收费过高造成物价大幅度上涨。

    一开始,运河公司接连亏损,许多股东撤出,股价开始爆跌。从最高峰的1000万两下跌到了30万两,还无人问津。

    最后是几家航运家族对运河进行了重组,他们认为运河股是有利可图的,问题出在管理方式上。这几家航运家族,并不是单纯在运河上谋生的,海运才是主业,这反而让他们看到了运河的价值。

    运河早就无法取代海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了,但运河的补充作用很明显,如果可以跟海港沟通,将货物跟海港联运的话,一方面运河可以将内地的物产带到港口,另一方面则可以把港口的货物疏散到内地,这个作用是单纯的海运无法做到的。

    这几家新兴的航运家族,还称不上豪门,江浙一带的海运起步晚,完全竞争不过闽浙地区的海商船队,他们以国内近海运输以及对日本、朝鲜贸易为主,在外洋贸易上完全站不住脚。

    他们投资控股了运河之后,将运河跟码头连接在一起,效率大大提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河运通行费用,一艘漕船从杭州到镇江的通行费从过去的100贯(1贯是一千文),降低到了10贯。

    江南是富庶之地,生丝、茶叶等大宗商品都可以通过运河运输,货源本就不缺,通行费用降低之后,运输量激增,收益反而上涨了。股价开始上涨,但依然无法回复到1000万两的高位。因为只能保持不亏损,距离盈利还有很远的距离。

    此时他们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授予他们在江南开凿新运河的权力,他们利用政府授予他们的开凿运河的特权,开辟新的运河网络,将运河跟大量自然河流贯通,丰富了运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