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节 一鸡死一鸡鸣(1)

    第三百一十八节 一鸡死一鸡鸣(1) (第2/3页)

前线,他们不再无组织地一拥而上,而是排成了紧密的横列和方阵。这些锡克人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让受歧视的步兵们拥有了荣誉感和身份。交战后,英军报告中写道:“(他们的)人员和装备是南亚最好的,能完全与欧洲军队相提并论。”

    除了训练正规,指挥有力之外,这只軍队跟印度其他土邦軍队相比,还有十分稀缺的荣誉感。为了防止新军沾染旧军队的那些恶习,法国军官们亲自前往市井和乡村,招募最吃苦耐劳的兵员,给这些贫苦出身的士兵高额军饷,所有士兵每个月都能领到至少7卢比薪金,而且让每个士兵都必须在入伍前宣誓——他们将用生命效忠君主。

    训练专业、有精神信仰、有荣誉感,极度忠诚,这支军队其实已经具备了所有法国軍队的特征,所以战争开始后,他们跟印度土兵打的难解难分。

    英国人用四万人进攻锡克帝国,却始终无法攻入他们的国土,在边境地区长期僵持。

    这时候非洲公司终于解决了最初的混乱,他们裁撤了无组织无纪律的非洲雇佣兵,开始将当地民团组织成正规军,这些民团最早是卡拉奇附近的地主武装,中国人在这里推行了几十年中国的保甲制度,拉拢和培养了一大批忠于他们的土地阶层,非洲公司不热衷于从农村榨取税金,还不断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工程,普通农民未必得到了多少利益,但至少不挨饿,可地主阶层对非洲公司的拥护是真心实意的。

    而且推行科举制度,非洲公司统治这里的官员,也都是中低层的地主和读书家庭,权力相对分散,但更贴近最底层,战争最危急的时候,大量文官回到自己的家乡,组织游击队,在后方骚扰英军。

    地主民把老实巴交的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保卫卡拉奇,结果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忠诚,战术素养或许很差,但他们没人逃跑。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相比中国人,可能更加不惧死亡,因为他们普遍都是信仰坚定的回教徒,而不像中国人什么都信,却什么都不信,信仰坚定的农民士兵们普遍相信他们是为他们的神灵在战斗,死后会上天堂,那里的河流里流淌着蜂蜜和牛奶,而不像中国农民普遍相信他们死后都会进入十八层地狱受苦。

    这些或许更迷信的士兵,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更低,更敢于拼命。卡拉奇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三个月,用这三个月时间,非洲公司雇佣的退伍军官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正规训练,配发更先进的武器。

    然后他们开始反攻,把英军从卡拉奇击退之后,中国人组织的軍队数量更多,因为当地的乡村都是按照中国乡村模式组建的,推行的是保甲制度,很容易组织起乡勇,有战斗经验的被组织成战兵,新兵组建成辅兵部队。附近俾路支地区的俾路支人提供了骑兵。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的兵力扩充到了八万人。

    接着他们开始全面反攻,并且跨过了印度河,攻入了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