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节 南京见闻(2)

    第三百二十一节 南京见闻(2) (第3/3页)

外,他们对南京的交通也印象深刻,中国人在南京城已经修建了四条铁路,形成了一个城市铁路网,从东北下关到西南雨花台的铁路是第一条,这几年又修建了玄武门到三岔河的东西穿城铁路,修建了安德门到幕府山的南北纵贯铁路,并且有一条环外郭城铁路。

    这些铁路网的修建,让南京披上了一层现代外衣,跟南京的马路、水路,组成了一个方便的货运和客运网络,而且路线还在继续密集。

    但南京的生产并不现代,西方使团看到,大量的作坊依然按照传统工艺在生产,很少利用蒸汽机等现代机械进行生产的作坊,城内蒸汽动力最大的使用者,就是那些铁路。城内最大的行业,是丝织业,依然沿用传统的江宁织造工艺在生产云锦等传统高端丝织品。

    而且最大的作坊就是那些官办作坊,江宁织造府又恢复了运行。原因是商业开放之后,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过去只供官方甚至皇宫的高端纺织品需求旺盛,当时一大批江宁织造的工匠自行开办作坊,一时间南京城的丝织工人高达二十万人,可是民间作坊为了赶工,导致产品良莠不齐,让云锦品牌受损,于是皇帝让内务府又恢复了江宁织造,开办了官办作坊,并且注册了独有的商品,以“上用”品牌对外出售。

    禁止民间作坊使用“上用”招牌,重新塑造了过去的皇家用品的品牌。这几年政策又开始改变,吸收了法国丝织工业的经验后,工部合并内务府一些机构之后,制定了详细的规范标准,开始给产品定级,对全城八千家作坊进行严格管理,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专业评估,最优品定为“上用”,次优定为“官用”,再次定为“民用”,最次则直接报废,官府直接收购销毁。

    每年这些三种等级的云锦产品,都在南京贸易会上展览销售,所有产品基本上都在会上就会销售一空,依然供不应求。即便是仅仅达到合格标准的“民用”等级,据说也在达官贵人和富人中十分抢手,每年光这一项产业,就能创造100万金两的收入,养活20万织工。

    南京城中,除了20万丝织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在加上上万京官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各种服务业人口,基本上就达到了百万,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生存的空间。

    一个工人靠丝织业一个月可以收入3000文钱,比其他行业要高好几倍,但依然过的不易,京城从来不是一个廉价生活的地方,所以也只有类似云锦之类的奢侈品才能找到生存空间。

    除了丝织业之外,就只有另一个产业可以生存,那就是印刷业。南京的文人极多,他们不但有消费各种书籍的需求,而且他们本身就是书籍的生产者,这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出书,连纺织行业都不断印刷出各种新技术的规范,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激情不可遏止,当然会书写大美华章,印刷出版,然后行销全国了。

    外交使团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类似巴黎的,以生产手工奢侈品和文化用品为生的城市,但环境要比巴黎好了不少。

    只可惜他们看到的,依然只是南京的一角,还无法深入了解这个中国都城的点点滴滴,否则他们会感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只是时间紧迫,他们需要参加一场关乎世界格局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