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节 地中海大博弈(3)

    第三百五十七节 地中海大博弈(3) (第2/3页)

势力的不断干扰。

    这些宗教势力完全不受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控制,他们号召自己的信徒讨伐满清,因此总有小股的狂热信徒度过边界来满清境内骚扰;满清境内的民族,则响应来自对岸的宗教首领的号召,不断的渡河逃离。

    满清从开国之初,就面对一个困境,那就是他们的制度很难锁住人,所以历代都坚持严格的逃人法,对逃跑的民众施加严惩。这事实上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游牧、游猎生产方式过渡到农耕生产方式,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农奴制,就是因为很难将游牧文化中的自由崇拜思想的民众,牢牢的固定在土地上进行生产。最典型的是俄国,俄国人一直不缺少土地,欧洲早期同样如此,因此离开地主庄园的农奴很容易就能在其他地方找到生存空间。因此需要以法律和制度,将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这样才更有利于农业的生产。

    俄国的农奴制出现的最晚,结束的也最晚,就是因为俄国的人口一直拥有一个脱离贵族庄园的现实条件。欧洲开始打破农奴制,也是因为人口比较密集,农业其实并不需要将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也可以较为便利的得到劳动力。按照经济的说法,那就是自由劳动力市场可以取代这种农奴式的劳动力来源了。同样的道理还可以解释美国的奴隶制,假如美国独立之初,就解放了奴隶那些奴隶自由流动的话,恐怕没人愿意留在地主庄园进行密集劳动,美国西部地区大片的荒地,可以为他们提供生存空间。

    这种约束自然会遇到反抗,俄国的农奴逃亡到无主的南方地区,成为农牧并重的自耕农集团,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哥萨克人。满清时期,总是有包衣逃跑,这些包衣大多数都是历次破口入关,在中国北方各省俘虏的百姓;后来满清入关后,这些包衣大量逃亡回乡,顺治年间,多尔衮斥责兵部“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己几数万”,入关后短短几个月,逃亡数万包衣,迫使满清出台了严格的“逃人法”,用法律追捕逃亡的包衣。

    康熙时候跟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也明确规定了双方互有义务遣送对方的逃人。

    最古老的农耕民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诞生出了自己的农耕文化,早就适应了农业生产,比如中国,基本上就不存在人口逃亡现象,把农民约束在土地上的,不是法律,不是官府,而是文化。是“父母在不远游”,是“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亲族文化。这种文化的强势,让那些迫于生计不得不移民的人,往往都会在老的时候回乡,诞生出了“落叶归根”这样的恋土文化,没人愿意离开祖宗坟茔所在的故乡在外漂泊,哪怕死后都会觉得是孤魂野鬼。

    这一套文化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需要数以千年计算的历史来慢慢酝酿的,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也就只有两个民族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家乡观念,一个是中国的汉民族,一个是犹太民族,中国人是死后都要回家安葬,犹太人是漂泊了两千年后,回到故乡建立了一个国家。

    中东地区的历史变动太过剧烈,原住民早就不知道换了多少波,因此农业技术是留下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