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节 外交战场(1)

    第三百七十四节 外交战场(1) (第2/3页)

能出兵的,就看英国人愿意付出什么了。但奥地利参军的可能性比俄国要低,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从中国身上直接得到利益,除非英国人许诺击败中国后,把苏伊士运河交给奥地利,但这又是不可能的事情。

    普鲁士暂时也保证中立,也确实找不到他们参战的理由,英国的收买是有极限的,普鲁士人向来务实,虚无缥缈的海外利益恐怕无法打动他们,瓜分波兰更多的是俄国的意愿,普鲁士虽然也想参与瓜分波兰,但更愿意波兰独立,帮他们当着俄国。而且由于波兰主要是过去的俄属波兰,因此这次瓜分中,九成土地都归属了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只喝了一点汤水而已。

    英国能给与普鲁士,并且让普鲁士心动的利益是什么,最专业的外交官也很难猜到。

    在亚洲地区,英国人也活动频频,其中最重要的是占领波斯、两河流域的满清帝国。

    英国领事这段时间积极拉拢满清高层,这个被从中原驱逐出去,却死灰复燃的势力,如今态度十分难测。

    满清这两年来,在两河流域进行了巨大的政治变革。这里过去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的大多数人是从阿拉柏半岛迁居过来的阿拉柏部落。满清的到来,经济也改变了,人口也改变了。

    两河流域本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农业区,这里出现了基于农业的最早的国家形态,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被大多数历史学家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巴格达这个历史名城,在三四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时期,就被认为拥有50万人口;到了大食(阿拉柏帝国)时期,巴格达的人口高达100万,跟当时唐朝的长安城并列。古代的城市,不可能脱离周边农业基础而存在,因此当时两河流域相应的人口恐怕也是非常密集的,估计一千万绝对不算多。

    但当满清统治这里的时候,两河流域的人口竟然不到五百万,还达不到古代巅峰时期的一半。

    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耕地减少的结果。耕地之所以减少,主要又是大规模的战乱导致水利设施被摧毁所致。后世考古学家经过挖掘,发现两河流域的水利设施废弃的程度,跟两次战争紧密联系,一次是阿拉柏征服,一次是蒙古西征。于是有一些书籍干脆这样直接描写蒙古人的西征,“蒙古人全面破坏两河流域的水利设施,至巴比伦时期就在发挥作用的灌溉系统被毁于一旦;他们还引幼发拉底河的河水进城,整个城市被洪水淹没,即使有个别跺起来的人也被淹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巴格达被彻底毁灭!”

    这些书籍的结论大致正确,但过于情绪化。事实上不管是阿拉柏人,还是蒙古人,都没有刻意去摧毁这些水利设施,因为完全没有动机。不管是阿拉柏人,还是蒙古人,后来都在这里建立过稳定的政权,他们只是没有修复的动机和修复的技术能力罢了。

    由于两河流域在蒙古建立旭烈兀汗国之后,就长期被游牧民族占据,导致水利设施基本上荒废了。许多原本可以灌溉的良田成了荒漠,原本的肥沃土地变成了绿草茵茵的草场。原本辛勤的古巴比伦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