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节 胜利遮掩了失败

    第三百八十八节 胜利遮掩了失败 (第2/3页)

叛力量,要比一味镇压要来的有效的多。

    本地势力中,布里亚特等跟中国有关系的游牧部落是相对容易拉拢的,但农奴地主是很难拉拢的。另外西伯利亚还有半数是自由民,拿破仑战争之前,西伯利亚本来是没有农奴存在的,这里本就是一个流放不听话农奴的地方。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大大增加了地主的特权,允许他们流放自己的农奴到西伯利亚,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地主对农奴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

    由于流放西伯利亚几乎是一个“地狱”的同义词,强迫流亡至此的农奴们很难挺过这里的寒冬,所以这里的人口增长缓慢。但这些流放的农奴,只要活下去的,都成为了自由民,沙皇在西伯利亚推行农奴制之前,这里就有190万人,现在400万人口中,有200多万就是这些自由民的后代。

    虽然他们的祖先是被流放来的,虽然沙皇对他们从未友好过,可这些人组织分散,只能依靠沙皇的政府机构,现在沙皇的政府机构被摧毁,但要将这些人组织起来也不容易,他们还有一个宗教的牵绊,在东正教文化下,沙皇在他们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没人敢于反抗沙皇。

    对这些人暂时先争取的是他们的中立。

    西伯利亚的治安战和政治攻防,都不是能快速分出胜负的方式,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肯定还是战场上的正面决战,所以沙皇才对西伯利亚的丢失无动于衷,将主要兵力都放在西部地区,联合英军跟中国軍队打大决战。

    英军逐步承担起了正面进攻的角色,英国人开始修复破损的铁路,增加更多的援军,英国軍队人数在盛夏到来前就达到了50万,而俄国兵力增加到了80万人。但中国反而扭转了兵力劣势,将前线軍队增加到了150万人,并且在伊犁地区囤积了100万后备兵员,计划中派往西部地区的300万兵力,大部已经到位。

    度过最开始的困难之后,双方基本上就进入了相持阶段。

    英国人依然在继续进攻,强攻哈萨克丘陵防线,中国軍队守中有攻,不时出击,双方在草原地带时常发生激战,互有胜负。俄军主力已经开始调往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为了东进支援叶尼塞河,而是从额尔齐斯河南下,他们希望动这里突破中国沿河建立的要塞防线,攻入伊犁地区,包抄哈萨克中国主力的后路。

    但可惜作为哈萨克防线右翼的重要防线,中国人打造的工事质量相当可靠,驻防兵力也足够,物资充足,俄军久攻不下,这个方向也开始相持。

    普通人只看得懂胜负,为看不懂这种相持的转折意义,所以大家依然认为哈萨克地区是失败的,丢失了大量土地给敌人,派了那么多兵去都收不回来。

    美洲的战报则开始不断传回来,黄求还俘虏了三万美军,皇太子更是直接俘虏了五万西班牙軍队,基本上歼灭了欧洲战场上的西班牙主力,并且开始向美国发动正面攻势。

    面对美国不断传回来的有利消息,周琅没有选择,只能加大宣传,告诉大家皇太子一直在打胜仗。

    在眼前的情况下,太需要一些胜利来提振民心了。同时一系列的宣传攻势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