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节 又是俄国先崩溃

    第三百九十六节 又是俄国先崩溃 (第2/3页)

去中亚轮换的建议,中国武装了九百万軍队,只有五百万人可以参加战斗,剩下的一直在后方待命,一边训练一边维持治安,防备国内可能出现的动乱。可实际上国内十分稳定,有吃有喝,又知道国家正在打仗的情况下,老百姓是能够理解暂时的困苦的。

    即便是在前线,真正能够参与战斗的士兵也就三百万人,经历过激烈战斗的,甚至只有一百万人,战斗如此稀缺,让高层更希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战争,积累一定的战争经验,保持軍队新老更替中始终具备战争经验。

    西伯利亚方面的战斗虽然烈度很低,相比数百万无法上战场的士兵而言,已经得到足够的锻炼了,所以周琅倾向于让更多无法参战的士兵作为补充兵员前往战区轮换,伤兵将直接退役,通过延长休假士兵的假期,让更多后方士兵进入战区,通过这些措施,让后方一百万乡兵进入前线,不能再多了,再多恐怕会影响到前线軍队的战斗力。毕竟接下来的进行的进攻十分重要,如果新兵比例抬高,很难保证进攻的效率。

    君王们热衷于战争,热衷于开疆拓土,热衷于建立不世之功,而老百姓的小日子就会受到影响。

    战争开始之后,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对外出口大幅度萎缩,无论是美洲,印度还是非洲,哪怕有水师护航,出口也在萎缩。一方面是原材料断绝,中国棉花来源中,有一半是从印度和美国进口,但这两地都陷入了战争,尽管有巴西、中亚的棉花替代,但依然供不应求,棉花价格上涨了将近一倍,出口市场自然萎缩了一倍,生产萎缩的更加厉害,因为本国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他们无法接受暴涨的价格。

    市场萎缩,工人失业,棉纺织行业爆发了严重的危机。大量女工生计无着,沦落到不堪的境地。

    棉纺织行业的萎缩的同时,有一些产业在高速扩张,冶铁、机械等跟军事工业相关的产业飞速扩张,但这些行业能容纳的劳动力有限,远远无法吸纳棉纺织工业的萎缩中失业的人口。更何况两个行业本就有很大的技术壁垒,棉纺织工业的女工很容易失业,而机械行业即便想要扩大,短期内也很难做到,更多的是通过延长工人工时,增加机器利用率,而不是吸收更多的工人,那些加班加点的工人,他们被告知是为国家牺牲,可实际上他们多出来的劳动时间,都成了资本家口袋里的利润。

    所有人都还活得下去,但活的没有尊严。

    这些现象已经被许许多多官员关注,被许许多多报纸指责,政府能做的,只有大量向本国纺织业下军事订单,但几百万军人的需求,不可能跟数亿民众的需求相比,最关键的,是原材料不足导致的成本上升,而不是需求的不足,这个很难短时间内解决。

    早期的城市人群几乎都是从社会边缘分化出来的,只有在乡村无法立足的人,才会迫于无奈选择肮脏的城市,在一个讲究女人足不出户的文化背景下,那些被迫让女儿、老婆出来工作赚钱的家庭,更是边缘中的边缘,他们没有有钱的亲戚朋友可以投靠,没有实力强大的宗族可以依仗,他们只能蜗居在几平米的小屋中,男人去车站、码头做重苦力,女人去工厂里做工人。

    这样的家庭,他们的抗风险能力,甚至不如普通的佃农。佃农遭到灾祸,还有长久以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