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节 把铁路架在桥上

    第四百五十二节 把铁路架在桥上 (第2/3页)

穿越险峻的崤函古道,进入了中原地区,反而看到的工业变少了,工业的要素不外乎原料、市场和劳动力,相比周边省份,边疆地区缺乏劳动力,富有资源,于是中亚的原材料和资源向关中汇聚,蒙古高原直到西伯利亚缺乏劳动力,也富有资源,于是北部的原材料和资源向山西、河北汇聚,中原地区空有最优质的农耕资源,丰富的人口,却在原材料和市场上失去了先机。

    在原材料和资源上被北边的山西、河北截留,西边的被陕甘关中截留,至于东部地区,这里虽然欠缺原料和资源,但却依托便利的海运、河运和铁路运输,占据了绝对的经济发展优势。

    经济上体现的是,河南地区不但无法从东部吸引资本,这些年反倒是河南的资本不断的被东部吸走。除了煤炭等少数矿产业,沦为了一个粮食产地和商品市场,人口日益外流,移民边疆的有,去东部打工的也有,人都留不住,经济自然落后,但只是相对落后,河南基本保持了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面貌,不增不减。

    何止是河南,整个中国东部地区,以大运河为界,东部比西部繁盛了不知道多少,运河以西的江苏西北、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和山西南部,都落入这个大中原困境中。

    在俾斯麦看来,这些地方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就跟东普鲁士差不多,跟柏林、汉堡、莱茵河区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副田园景色,虽说怡人,可能为国家贡献的财政,十分有限。

    过了归德府,进入徐州府,俾斯麦的神情马上就不一样了。

    他终于看到了大城市,徐州是一座大城市,铁路、运河、黄河汇聚于此,南来北往的商贩,以及本地的煤矿开发,这里成为沿海之外发展最快的重镇,人口将近百万。

    即便穿行在密集的工业区,旅途也是寂寞的。不像在欧洲的城市之间,随便可以找人攀谈,坐在你对面的乘客,就算不会说德语,至少也能说几句法语或者英语,但俾斯麦一路上少有能碰到说西方语言的乘客,这是一条完全陌生的语言背景下的旅途。

    俾斯麦如果懂得中国的古诗词,也许会感叹两声“独在异乡为异客”,不过他没有那么多愁善感,西方人本就是漂泊的民族,德国人何尝不是如此,罗马时代他们是森林里的日耳曼蛮族,中世纪他们是远征的条顿骑士团,罗马时代他们没有被罗马的步兵方阵征服,却被来自中东先后政府了希腊和罗马的基督信仰征服,然后他们又带着这些信仰去征服波罗的海的普鲁士人、波兰人。最终他的刀枪征服了普鲁士人,上帝的信仰也征服了普鲁士人,他们也变成了普鲁士人。

    俾斯麦偶尔能看到几个穿着华丽,但也古怪的中国富裕子弟上车,或许是刚刚赏花归来的他们,嘴里还吟诵着“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桥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诗句。但双方互相打量,诧异之后,只能相互扭过头去。

    火车驶过徐州,一切都开始改变,水田变多了。俾斯麦一开始还以为当地遭了水灾,他看到农作物成片的被淹没在水中,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