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节 黑海石油争夺战(3)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四百九十五节 黑海石油争夺战(3) (第1/3页)

    巴库的石油开采,波斯帝国、希腊就不提了,现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在1837年,这里就有52个人工挖的采油坑,不过产量很小。这里的居民主要把原油作为燃料,以及用于医治骆驼的皮肤病。作为燃料,只能满足当地人使用,价钱和产量都很有限,作为偏方,也很难推广开来。但作为工业化制品的煤油,前景立刻就变得广阔开来,洛克菲勒成为亿万富翁,靠的就是煤油生意,汽车用油那都是洛克菲勒垄断石油开采和冶炼之后很多年的事情了。

    所以这是一个价值数亿两,每年可以盈利数千万两的大产业,只是受限于产量,和混乱的经营,而无法迅速扩大。巴库地区有丰富的油苗和气苗,肉眼就可以看到,10世纪的阿拉柏地理学家阿布?哈桑?阿里?麦斯欧迪和13世纪马可?波罗曾描述过巴库的油田,他们说这些油田每日可以开采数百船石油。也许探险家的描述不够确切,但黑海附近很多商帮,都在这一代进行过考察,尤其是奥地利人,他们认为这里的石油,如果用奥地利已经摸索到的技术进行开采,产量将增加上百倍。

    最大的限制不是技术,技术已经在中国市场的强大刺激下,迅速的成熟了起来,奥地利已经在罗马尼亚地区使用了钻探技术来采油,煤油灯的样式也一变再变,用上波西米亚的水晶制造技术,一盏煤油灯就是一件艺术品,深受中国富裕阶层的喜欢。

    中国人喜欢的商品,必然是大宗商品,让奥地利制作高档煤油灯发了一笔小财,又通过长期垄断煤油供应,每年销售上百万两黄金,这才是一笔大生意,因为工业化生产的煤油,成本总是比植物油要低廉的多,更何况亮度还更高,烟味更小。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很强,奥地利人发明的煤油灯,很快就从富裕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煤油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跟中国的马灯、灯笼结构相似,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