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节 简单粗暴的借口

    第五百四十三节 简单粗暴的借口 (第2/3页)

在国内开始宣传奥匈挑衅的舆论,两国间的大战才结束没几年,民间的仇恨情绪很深,被奥匈抢走的国土,是每一个有民族意识的国民的新兵,越是受过教育的精英,越是民族意识强烈,一股复仇的声音开始出现。

    对外,俄国向各国宣称奥匈无故向边境增加兵力,威胁俄国的行动,对此表示愤怒。对奥匈帝国态度越来越强硬,要求他们立刻撤军。

    此时奥匈反而不敢撤军了,因为俄军增兵,他们撤军的话,万一俄国偷袭怎么办,而且奥匈国内也产生了强烈的俄国威胁情绪,此时迫于俄国压力撤军,会引起民怨。尤其是奥地利贵族阶层,知识精英阶层,尤其坚持不应该撤军。他们刚刚被普鲁士暴揍,政府威望受到很大打击,若是此时让社会精英不满,国家威信就真的要破产了。

    十九世纪爆发民族主义是一把锐利的刀子,凝聚了国家之外,也引起了巨大的灾难,将很多国家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所有国家都被民族主义绑架了。

    奥匈帝国一方面向各国解释,说他们在边境地区增兵,本意是为了进行演习。可这种理由,根本没人相信,所有国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奥地利刚刚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实在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挑衅俄国。

    渐渐也有消息传出来,说俄国私下向奥匈帝国要求过领土,但这种事可信度不高,而且没有任何正式文件可以证明。假如俄国外交人员,只是在非正式场合提过这种要求,奥地利直接拒绝就可以了,犯不着做出如此强烈的回应,似乎是在向俄国威示一样。不可能不引起俄国的强烈反弹。

    奥匈帝国还跟俄国进行磋商,希望两国同时撤军,撤走边境驻扎的重兵。但此时俄国坚决不接受,认为增兵既然是奥匈先增兵,撤兵也应该是奥匈先撤兵。

    此时两国内部的舆论,已经充满了愤怒,都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己。任何一方都不敢做出明显让自己落于下风的决定,撤军是可以的,必须同时撤军,否则先撤退的,就等于是向对方屈服。

    俄国不断宣传奥匈挑衅,认为这是对俄罗斯帝国的侮辱,女沙皇接见各个阶层政要以及外国领事的时候,祭出了女政治家独有的政治手段,哭,每次都表达自己受到了奥匈帝国羞辱的态度。

    即便是强势的女政治家,也善于利用这种武器。在第一次瓜分波兰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给玛丽亚特雷西亚女皇的信中提到:“俄国凯瑟琳和我绝对是强盗。我只想知道她会如何对神父忏悔自己的罪过?她取得波兰时哭了;她哭得越多,取得越多!”

    特蕾西亚女皇其实更善于哭,当腓特烈在第一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夺走了西里西亚之后,她就对各国领事哭泣,表示她一个女人遭受了欺辱。最后打造出了一个,腓特烈不尊重女性的野蛮人形象。最大的成果,就是让同为女王的俄国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