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节 国将不国

    第五百五十八节 国将不国 (第2/3页)

权力受到约束,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偏见,他们可以接受另一个官员取代他们的职务,但无法接受其他出身的人物贸然跃居他们之上,坚持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是一种统治思想,是尚贤制,还是西方的议会制,是精英治国,还是群策群力。

    周琅心中不悦,但他知道,国家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何尝不是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他现在即便对这些官员不满,也不能选择对抗,就好像王辅茞活着的时候,他动科举制度,他以为他是开国皇帝,权威重,足以压到任何反对声音,但官员们群起反对,不惜集体辞职。

    这一次同样如此,这已经不是改革科举内容,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科举决定权力的方式。

    “陛下,自古利出一孔,则国泰民安,利出多途,则祸乱迭起,不可不鉴!”

    丞相最后反驳道。

    利出一孔思想,从管子到商鞅,一直作为重要的权术传承下来,指的是决定天下利益的渠道,越是狭窄,越能约束民众。管仲给齐国人设置的利益孔道,就是经商,商鞅给秦国设置的利益孔隙就是耕战,所以齐国人能赚钱,秦国人能打仗。

    《管子·国蓄》中说,“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商君书·弱民》中说,“利出一孔,则国多物。”

    根本原因在于,利出一孔,更容易把控,那么国家就能掌握更多资源。现在的科举制度,其实也是利出一孔的政治思想,天下的权力分配,就是靠科举,谁会读书,谁能吃苦,谁聪慧,谁悟性高,谁当官。

    就这一孔,想当官,就得钻。君王依靠这一孔,揽尽了天下英才。

    现在那群工人,那群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被淘汰的人,他们想建一个议会,挑战科举选官的权威,想骑在官员头上,这不符合利出一孔的思想,以后官府可就控制不住国家了。

    “这可不是以夷变夏,效法西夷也谈不上。无非是我们觉得好的,我们就做,我们觉得不好的,我们就不做。无非是一个顺民意罢了,既然民众要建议会,那就让他们建一个议会,官府光明磊落,岂怕百姓监督!”

    周琅用委婉的说法,试图说服这些官员接受。

    丞相是一个执拗的人,名叫周观海。他姓周,但跟周琅没什么血缘关系,却有名义上的亲属关系,他是皇后收养的孤儿。当年尚在襁褓之中,就被送到了慈善堂。读书学习,选送留学,回国做官,是一个典型的外戚派。

    这种人在官场中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连皇帝都要避其锋芒。他们之所以能做大,却是一种必然。早期周琅面对着要跟满清争天下,他就无法摆明自己改革的意志,否则天下读书人不会支持他。但如果不改革,不学习西方技术,他又不可能成功。因此只有那数十万孤苦无依的孤儿,可以让他送去西方学习,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不可能送出去的。后世满清向美国派遣留学幼童,甚至要跟家长签订卖身契,给丰厚的抚恤金,当时的家长,都认为孩子送去蛮夷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