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节 中国经济升级(2)

    第六百三十八节 中国经济升级(2) (第2/3页)

里。让这一带发展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工业、机械加工业,造船业和金融产业。

    建立在当年近乎荒地的,交通便利,地价低廉的黄浦滩上的商业区,已经完全转型成为了金融区,普通商业公司,在这里最多建有总部,直接的商业贸易,已经转移到周边地区,这里的码头已经很少卸货,以客运为主。这里不仅仅是松江府的金融中心,是长三角的金融中心,也已经力压广州,成为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银行数量,债券股票交易数量,都已经全面超过了广州。

    这样一个地域广大,经济发达的地区,自然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在蒸汽时代,只能沿河布局,这也是为什么这里的覆盖面积如此之广的原因,其实如果放在一百年后,反而未必有如此规模的城市带,因为后世的交通,不再那么依赖河流。运河公司不但兴修了大量的运河,将各县都连接了起来,运河上千吨级的蒸汽船往来不息。运河公司还修建了覆盖整个城市带的铁路网,形成了铁路客运,轮船货运的基本格局。

    跟江宁府一样,作为城市主干的铁路网,是高架铁路。跟江宁府一样,高架铁路已经无法负荷越来越密集的人口流动。客运轮船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运输效率太低。地铁自然而然的也在这里发展起来。

    跟高架铁路上的载重客运机车相比,地铁机车追求的,不是载重,一列地铁列车不会超过十节。跟高架铁路在苏州、松江和嘉兴三地之间来回穿梭相比,地铁网络更小,主要是本地运输。因此渐渐形成了动辄三五十节车皮的高架铁路,往返于各地的居民区跟工作区之间。地铁则集中于工作区周边地区。

    由于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地价越来越高,一些私人铁路公司另辟蹊径,他们在远距离的郊外,他们的铁路沿线建设地产,以低廉的价格或卖活租给平民工薪阶层居住,专门开通专列,在工作时间每日往返城乡之间。所以开始形成住在苏州郊外,工作在上海城区的现象。

    另外,在比历史上外滩大得多的范围之内,绵长十公里都是繁华的商业区,以黄浦滩为中心,有八条向外辐射的区间铁路跟嘉定、华亭、青浦等上海周边居住区连通。形成周边的居住工作分离的局面,是住在郊区,工作在城区的分区现象。

    这种划分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昂贵的城市中心区势必会慢慢转变成商业区,居民会向外转移。不过由于人口密集,加上还没有发展到汽车时代,因此没有像后来的美国那样,以汽车化为基础的富人向郊外迁移现象,而是类似于日本那样的,以铁路的形势,向外转移。历史上日本在一战之前,就出现了这种状态。东京等大城市周边,灵活的私人铁路公司,在自己的铁路沿线,不但密集建设住宅区,在住宅区周边建立商业区,形成居住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