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节 中国经济升级(3)

    第六百三十九节 中国经济升级(3) (第2/3页)

跟拿破仑合作,建立起了皇家科学院之后,就开始对中国传统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收益最大的,就是中医药。

    中医院在后世的没落,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符合科学逻辑的理论体系,玄而又玄的中医理论,抛开真假不谈。但他无法让普通人理解,始终是一个巨大的缺陷。而且皇帝本人,也不太相信中医理论。可皇帝认为,中医药是一座宝库。许多药品是确实有效的,但在中医手中,很不规范,不同医生的治疗同样疾病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千差万别,看病如同撞大运,撞对了药方,什么疑难杂症都可能治好,运气不好,小病都可能拖成大病。

    而且许多流传了一两千年的药方,历朝历代都有救治病人的记载,但用在人身上,却很难有效果。皇帝资助对这些奇怪的现象,进行长期研究。后来通过科学对比,发现了其中一些奥秘。

    药还是两千年前那些药,用在今人身上并不是无效,而是药量不够了。当科学家通过严密的临床试验,将药量加大之后,许多药方重新焕发了神奇的功能,药到病除。对这种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猜想。有的认为是古代的度量衡跟今时的不同,导致按照古代药方的药量用药,其实低于治疗疾病的药量。但后来大量考古工作发现,古代度量衡跟今时的对比显示,古方药量依然比科学试验得出的最佳药量要低得多。这时候科学家们,才发现了耐药性的奥秘,原来一种药反复用在同一种疾病上,会导致耐药现象,必须加大药量才能起到原本的疗效。

    通过对比分析,尽管科学家们还没发现一些确实证明有效的复方的奥秘,但大量特效药不断被研发出来,诸如治疗疟疾的青蒿,治疗便秘的大黄,治疗中暑的藿香等等常用药,都通过试验,制定了标准的用药方式,得以大量出口全世界。中国农民种植、采集药材,医药企业加工、出口成药。医药公司赚取利润之后,同仁堂、片仔癀、胡庆余堂、陈李济等大企业也开始投入更大的力量,确定更多的传统医药的标准用法。他们确定了从外伤消炎的刀伤药到治疗各种脏腑炎症的内服用药的上百种特效药,每年出口药品的出口额就超过一千万两黄金。

    但为中国医药业做出贡献的,并不仅仅是老祖宗长期摸索的宝贵经验,随着中国在全世界扩张,从寒带到热带都建立了统治,科学规范的中医开始在这些地区发展。

    人类医学历史比任何文明国家的历史都长,也许在人类还没有建立国家这一文明形态的时候,部落中的萨满就开始利用动植物资源治疗各种疾病了,有些经验传承了下来,比如中医药,有些经验慢慢废弃,比如古希腊罗马的一些医学丢失了许多。西方后来另起炉灶,用化学方法建立了现代医药。

    因此除了中国之外,包括欧洲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也会有大量传统医药存在。但欧洲总体来说相对寒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