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节 世界经济发动机(1)

    第六百四十节 世界经济发动机(1) (第2/3页)

明显,中国的人们,要远多于美国的人们。

    所以在发现中国人可以用更高的代价购买他的发明创造之后,爱迪生决心专门为中国人研发他们需要的发明,要知道他的印刷机专利权卖给华尔街一家公司,才得到了四万美元,而中国人出了十万,他的同步电报机卖给美国铁路巨头杰伊古尔德才三万美元,而中国全国铁路公司付出了十五万美元。

    但是爱迪生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懂中文,他也不愿意为了发财来中国冒险,所以他选择跟中国人合作。他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分公司,跟中国所有的电力公司联系,口气很大的宣称可以为这些公司解决电力技术问题,无论这些公司生产和研发中遇到任何问题,爱迪生公司都愿意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并为此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在提供让对方满意的成果之前,爱迪生公司不需要这些公司支付任何费用。

    反正不用承担风险,中国大小电力公司非常乐意跟爱迪生合作,尤其是一些中国小公司,他们没有风雷电灯公司那样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他们要么生产一些通用型电器,市场上同质化产品众多,利润十分稀薄,而且还面临着竞争失败的压力,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产品更加有优势,有特色,更酷一些。

    有些企业家有进取精神,或者有一些想法,但却缺乏专业知识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成果,他们就乐意跟爱迪生这样的实验室合作。向爱迪生公司提出他们的设想,提出他们想要的技术,甚至会谈妥价格,然后爱迪生会根据这些“人们”需要的技术,进行专项研发,有的失败了,有的则成功了。总之智力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变成了可以变现的商品。

    爱迪生的实验室规模越来越大,发明创造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发明其实都是嗅觉敏锐的企业家的发明订单,这些企业家未必有高明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技术上的创造力,但他们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嗅觉却最为敏锐。他们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很容易商业化。即便也有大量失败的例子,可爱迪生没什么损失,按照客户要求,为客户提供技术发明,他得到一笔专利现金,他的实验室几乎成了一种智力工厂。

    爱迪生其实是通过这种方式,将智慧变成了一种可以变现的财富,而变现的方法,就是用智慧创造新发明、新技术。从中国中小企业哪里得到了大量的业务,让爱迪生实验室每年都可以发明出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电器发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雇佣的科学家越来越多。

    许多新技术、新发明,都比历史上更早的开始出现。1869年爱迪生发明电力印刷机,第二年就发明了同步电报机,1870年建立爱迪生实验室,同年爱迪生的员工贝尔完成了电话机的改进,第二年发明了留声机。

    由于美国有大量的电力人才,而且美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更有发明精神,许多人苦于生计,其实无法从事发明创造的工作,爱迪生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利用他们的才能,发明出大量的技术。成立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数十种甚至上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