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节 外交官和外交家

    第六百五十四节 外交官和外交家 (第2/3页)

陆地的帝国,从秦汉统一之后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在中国周边地区,往往都是围绕中国转的。中国势力范围内,是一个天下有十分,中国占九分的政治格局。往往中国就是一切,中国的内政,远远强于外交的重要性。所以外交在中国,一直是可有可无的事务。过去的理藩院,不过是礼部下辖的一个小部门,甚至是养老的闲职部门。外交存在的意义,往往是为了给皇帝装点门面的,没有任何必要性。

    即便皇帝对外交进行了改革,理藩院被独立出来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处理关于外交事务的时候,理藩院掌院也可以出席内阁会议,但事实上,理藩院掌院大臣,并不是常规的内阁成员,地位一直在六部尚书之下,更不用说像欧洲那样,仅次于首相的地位了。

    李章铜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官,皇帝之所以提拔他,就是因为他具备在一团乱麻的局面之中,具有抽丝剥茧理清头绪的极强的逻辑能力,当年在黑海海峡争夺之中,正是因为他的建言,才以成立海峡委员会为掩护,让中国事实上得到了海峡通行权,还让其他国家互相制衡之下,都无法在海峡畅通。如果当年不是李章铜的建议,皇帝就不得不跟英法等强国,打一场争夺海峡的大战。

    之后李章铜在海峡委员会中工作了近十年,通过一次次完善海峡通行公约,不断加强中国独享海峡通行权的事实。之后被调入理藩院,平步青云的做到了掌院一职。

    如果没有皇帝的慧眼识珠,李章铜是不可能从一个普通书吏,快速成长到理藩院掌院的地位的。因此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皇帝派的官员。

    但他其实没有派系,他唯一的目的只是当官。这是他跟俾斯麦那种外交家最大的不同,他是外交官,不是外交家,一字之差,中心却不同。他跟俾斯麦一样,都有掌控复杂局面的能力,当跟俾斯麦不一样的是,俾斯麦积极动用外交手段,是为了实现他的理念,而李章铜运用外交手段,却是为了当官。

    李章铜首先是一个官,其次才是一个外交官。

    作为一个中国读书人,他也是感念皇帝的知遇之恩的,但他并不会愚忠于皇帝,他也没有强烈的外交理念,不会像俾斯麦那样,外交理念失败之后,宁愿辞职。他更愿意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而放弃自己的理念,屈从于自己的上级。

    所以李章铜这次马上对皇太子表达他支持战争的态度,但这绝不是他真正的态度,他的真正态度和理念,其实跟俾斯麦一样,那就是能动用外交手段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那就不用战争的手段。

    但这不是皇太子的理念,皇太子更热衷于通过战争达成目的,因为那样最快捷。

    李章铜一直在不得罪皇太子的情况下,推动自己的理念实现。

    像这次事件,按照李章铜的观念,他是绝对不会参加战争的。哪怕德国跟英法作战中,最后失利,对他来说,也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