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节 最后二十四小时

    第六百五十六节 最后二十四小时 (第2/3页)

字起外号,称其为当仁不让。

    赵仁道:“回禀殿下。军事方略随时可以执行,若是对英开战,当以水战为主,陆战为辅。不过方略有三,其一仅我国进行动员,水战以地中海方向为突破,陆战以印度、美洲方向为突破,本土可不进行动员,以非洲公司、美洲公司兵力作战;其二,我国与属国一起动员,对欧则乌拉尔王国进行动员,对美则印加王国进行动员,水战则邀南非王国、希腊海军助战;其三,全力进行战争,动员本土、属国,朝鲜、越南、缅甸诸国之兵,邀日本、南非、希腊出兵助战。”

    皇太子道:“选第二方略吧。集中兵力,尽快拿下英属印度和北美。”

    简短的内阁会议很快结束,各司其职都行动起来。

    皇太子深吸一口气,然后让上书房直接向武当山发报,请示一下他那个老而不死,躲到武当山当神仙的父亲。

    与此同时,李章铜向德国大使递交了正式回函,表示会在德国宣战后的三天之内,履行同盟义务。

    之所以是三天,德国大使并没有询问原因,准备也需要时间不是。原因则是,宣战诏书需要皇帝同意,甚至需要皇帝签字。

    跟德国大使的会晤中,李章铜还是有一些疑惑:“贵国不做通牒,就这样直接对英国宣战吗?”

    德国大使苦笑道:“通牒不通牒,不就是一个程序吗。如今还有谁尊重外交程序呢?”

    李章铜叹道:“只是这样会让德国陷入不利的舆论形势下。”

    德国大使道:“在恶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我们无论怎么做,都会陷入不利的舆论中。英国跟我国并未交战,但却在对我国进行事实上的封锁,可英国推动的国际舆论,却一直在谴责我国。在英国率先做出敌对行为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尊重所谓的程序呢?”

    李章铜道:“还是希望贵国能够妥善处理这种问题,要是在出一个比利时事件,会很麻烦。”

    德国大使摇了摇头没有表示。

    中国本来是没有什么外交程序的讲究的,有的,只有一套虚头巴脑的儒家礼仪。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就没什么有意义的邦交行为了。连邦交行为都少见,就无法诞生出严格的现代外交程序来。

    但随着中国这些年变得强大,加上有讲礼仪的传统,开始重新塑造外交礼仪。尽管跟西方有些区别,可对不宣而战这种事情,还是讳莫如深。要脸的文人总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这也是为什么,皇太子想推动战争这么难,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名义。

    德国在比利时的做法,实在是太孟浪了,虽然取得了一些短暂的军事优势,可是没有宣战,只是在战前半个消失,通知比利时要过境,在西方,英国人将德国描绘成日耳曼蛮族,在中国,舆论则一直声讨德国是以强凌弱,是不义行为。

    如果德国在玩一次比利时方案,中国又跟德国站在一起,难保不让一些道德清高的文人抨击朝廷,这是李章铜担忧的问题。

    或许是因为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