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节 半年平印度

    第六百六十五节 半年平印度 (第2/3页)

农业的中国跟农业的印度,在本质上是有共通性的,儒家也相对包容开放,甚至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作宗教看待,他在思想上,并不反对和排斥其他宗教,儒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思想,因此跟当地传统文化的结合相对较好,没有产生强烈的文化对抗现象。儒家就是那一套,你爱信不信,修心养性在个人,不强制,我信奉了圣人的教诲,按照圣人的教诲行事,更多的是内心产生一种崇高感,自我建立一种我是君子的优越感,至于别人,愿意做君子还是愿意做小人,他们是不干涉的,这跟欧洲会烧死不同信仰者的宗教战争,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公司印度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抗现象并不激烈,民族主义者更多追求的并不是改革,而是独立。而且他们的独立,也不是谋求建立一个共和国,而是建立一个印度人的王国,至于这个国王是谁,印度人其实跟欧洲人相似,并不排斥外来君主,因为他们历史上的君主,几乎全都是外族人。

    所以公司印度区域的民族主义者,甚至曾经在中国皇太子在印度附近的阿萨姆当摄政的时候,从小道消息听闻皇太子可能被废,无法在中国继承皇位,他们还试图说服皇太子来印度做皇帝。一度对对自己的前途担忧的皇太子,还真的跟一些印度民族主义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甚至商讨过发动革命,像葡萄牙王子在巴西那样,建立一个印度帝国。

    印度民族主义试图建立印度帝国的做法,在这个君主制度是主流的时代,其实很正常,倒是英属印度那些民族主义者追求建立共和国的做法,实在是证明了他们对英国人的统治有多失望。

    可相似的一点是,这些民族主义者都相对平和,几乎没有组织过暴力革命,历史上,即便到了二战时期,甘地等领导的独立运动,也强调非暴力不合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印度人的心态,真的比中国人更平和。

    由于不肯,或者不敢,或者高度文明的原因,他们不屑于使用暴力,结果就是他们只能继续成为中国和英国的殖民地。

    客观来说,公司统治下的印度地区,相对对公司的认可度更高一些,而英属印度的矛盾更大一些。

    但这都不是公司对统治区资源动员能力更强的原因,只是公司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建立的集权制更高效罢了,英国不肯投入资源扫平障碍,维持着一个复杂的直接统治加土邦统治,同时还有包税商间接征税的制度,是不可能从上到下动员整个印度人的的力量的。

    中国基于大一统制度,行政上集权,乡村推行保甲制度,可以将命令执行到每家每户,因此能够建立严格的兵役制度,而英国本国还是募兵制的情况下,让他们在印度建立代价高昂的义务兵役制不现实。

    结果就是,他们高榨取制度下,只能维持150万,最多200万軍队,而非洲公司动员之后,迅速武装起了500万人,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