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节 谨慎的埃及

    第六百八十一节 谨慎的埃及 (第2/3页)

的虚弱,让埃及人不可能有什么文化自信。

    所以伊斯梅尔上台之后,做了大量改革,改造了关税、邮政制度,鼓励商业,建立制糖工业。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在首都开罗西端模仿巴黎建造一座城市,改良亚历山大港,大肆兴建铁路工程,埃及和苏丹从原本没有一条铁路的状态,发展成非洲铁路最密集的地区。

    以一个农业国进行如此规模的建设,是十分吃力的,靠埃及的财政根本无法支撑,所以埃及的外债规模很大,外资规模也很大。可以说这些建设,就是建立在高负债和外资的基础上的。

    外资是一个好东西,但如果作为本国资本的补充,是很好的,可以带来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和思想,可如果外资成为统治级资本,那就大大不利了,会造成大量利润外流,本国沦为殖民地经济,持续失血。小国自不用说,连俄国这样的大国,在19世纪末期,在大量外部投资下,经济飞速发展,可经济危机爆发后,外资大量抽离,导致俄国爆发了革命。

    伊斯梅尔现在已经执政了十年之久,他所能进行的改革基本都进行了,甚至建立了埃及议会。

    可距离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导致了各种问题。大量的外债和外资,已经严重压制了埃及本国资本的积累。

    但想要改变,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伊斯梅尔发现,埃及根本无力抵抗。欠了英法和中国三亿多英镑债务,欧洲公司的债务有运河收入担保,英法的债务,却只能不断的将矿产等资源抵押出去,甚至连海关现在都被英法和欧洲公司控制。

    由于已经无法从运河收入中直接得到财政收入,所得都被用来偿还债务,关税也基本上被三国拿走,这让伊斯梅尔即排斥欧洲公司,又排斥英法,经济困难,加上数代君主的现代化改革,埃及新生的民族主义者排外情绪高涨。

    要求收回运河,收回海关,收回铁路,收回矿产。这时候伊斯梅尔反而害怕了,收回这些东西他也想啊,可真这么干了,估计埃及就完蛋了。落后国家的尴尬就在于此,不发展,死路一条,发展了,矛盾激化。除非咬牙一口气冲上先进国家阵营,一个停顿,就是万劫不复。要么是因为发展,点燃了矛盾,社会崩溃,陷入长期的暴动和混乱之中,非洲大多数国家和阿拉柏国家后来就落入这样的困境。要么是停顿之后,再也积攒不起力量,陷入了长期停滞之中,阿根廷、菲律宾等南美和东南亚国家就是这样,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上不下。

    由于伊斯梅尔不敢跟世界三大列强同时叫板,反倒是让他改革中培养出来的民族精英,开始对他不满,将埃及的贫弱归因于伊斯梅尔的软弱上来。

    大革命的思想是一把双刃剑,激发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是改革的动力,同时过于强烈的民族情绪和爱国情绪,却失去了理性,伤人伤己。

    伊斯梅尔这几年只能不断的压制民族运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