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进宫(3)

    第9章  、进宫(3) (第2/2页)

要将从不假手他人的‘烧槽琵琶’赐给眼前的女子弹奏,殿中隐隐一片议论。

    娥皇一听‘烧槽琵琶’四字也愣住了。早闻今圣上对乐器颇有研究,多年前得到两把稀世琵琶,一把‘焦桐琵琶’,另一把,便是这‘烧槽琵琶’。

    ‘焦桐琵琶’她已见过,因为圣上早年已将此物赐给了她的父亲周宗。而‘烧槽琵琶’据闻比‘焦桐琵琶’更为名贵。[www.kanshU.com]

    史书记载,烧槽工艺精制的乐器始于东汉蔡邕。传闻,蔡邕见人常劈桐木为柴烧饭时,桐木遇火炸裂发出清脆的声音,蔡邕由此得到启发,将未经充分燃烧的桐木保存下来,制成古琴,弹奏时发现琴音分外悠扬悦耳。

    于是,用此种方法制成的‘焦尾琴’便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古琴之一。

    娥皇也一直想一睹此物的风采,没想到今日竟能愿望成真,不禁喜从中来,但又要顾忌到女儿家的矜持,只好努力压抑住内心的激动。

    宫女很快便将琵琶取了来,双手呈上,娥皇颤抖着手接过,小心翼翼抱在怀里,细细抚摸琴弦,激动万分。

    她试弹了几个音,发现音质沉稳有力,愉悦动听,果然不同凡物,皇上又命了人搬来矮凳,娥皇端坐其上,怀抱琵琶,玉手一拂,乐音便似沉鱼落水,似初春阳光,即刻间响彻大殿的每一个角落,似置身仙境。

    此时的琵琶声就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绘的一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一曲毕了,满堂宾客仍沉浸其中,片刻后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好,弹得好,真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好曲、好乐、好才艺啊!来呀,赐坐!”皇帝不住夸口,最后竟让她不必再到御花园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