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银剑禅说-9:禅说

    第三十七章 银剑禅说-9:禅说 (第2/3页)

,难道只有入得空门?”霞姑道。

    “得道者多入佛门,但入佛门者未必得道,”明心法师道:“其实佛门里外并无差别,出世是为了开悟求大解脱,得大解脱是为了入世,是为了普度众生,只要心无羁绊,在哪里修行,都是一样的功德,一样的智慧。”

    “大师讲放下,讲心无羁绊才可得大解脱,”霞姑道:“财富、名誉、地位、武功等将放下容易,但对我等芸芸众生,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乃是人之本能,也是人类延续之本,如何能够放下,如若放下,这世界又如何?”

    “放下不等于放弃,放弃亦不等于放下,心中没有放下,就算遁入空门也摸不到佛法的门径,”明心大师道:“《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不是讲放弃,是在讲不执著,眼耳鼻舌身意为人之外形,无此便没有了人形,畜生鬼魅都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为人之内感,无此感则与行尸走肉没有区别,这六形和六感,是生命的本意,是无上的美好,为什么要放弃?感受佛法,如淋雨露,外感而心知,不碍不滞,通达流畅,处处佛光普照,照我亦照你,可谓众生得渡。人所有的欲望无外乎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之形,得色声香味触法之感,如若于六感之中有了一点执着,总想多得一点,那就是要别人少得一点,便有了争执,便有了嗔恨,便坠入了魔道。”

    “大师这是说一念之差就可坠于魔道?这是您给我解释的究竟?”霞姑道。

    “其实魔道没那么可怕,佛国也没有那么难得,”明心法师道:“大道之人成就佛菩萨之德,处西方极乐,再无凡情困扰。所为魔道就是芸芸众生因为七情六欲所引起的贪嗔痴,所引起的内心的涩滞,就是我们所感到的痛苦、彷徨、焦躁、惊惧等等,使我们远离大欢喜。但众生也不总是这样,他们也有高兴快乐欢喜的时候,而这真正的欢喜不是来自于获得,而是来自于放下。娘把养了十几年的女儿嫁出去了,她是要哭的,但心里是欢喜的,这是天性;在心中积压了数十年的仇恨,突然不想报了,不管是能打过对手或者打不过对手,都是欢喜的,这是通达;大灾之年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施舍粥汤,心里是欢喜的,这是舍得等等。但获得就不一样了,获得了财富会想着更多的财富,这是贪;获得一本武功秘籍会想着把它藏起来怕人偷掉,或者偷偷练习不管不顾,这是痴,赚了别人大便宜心里会一直嘀咕别人会来报复,不但防备,还要伺机反击,这是惧等等。也就是说获得越多,身上的包袱反而会越重,越容易坠入魔道。大凡众生,就这样在佛国和魔道之中穿行,佛光乍现,心生感悟,便得欢喜,乌云遮心,心生嗔恨,便有痛苦,佛国与魔道往往就是一念之差,但这一念,既经得起千年的修行,也可在顷刻间化为泡影,《心经》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是要众生远离这纷繁的世界,而是自然地穿行其中,无所羁绊,只要心无挂碍,便会远离颠倒梦想,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