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哈列姆老师
第八章 哈列姆老师 (第1/3页)
“日始”9时。
如果换算成现代的时间,好像应该是下午1时至3时之间。
埃及人一般把一天分成“日”、“夜”两个板块,每个板块12时。
顺便说一句,他们还把一年分成两季——“雨季”与“旱季”。现在时近11月,正是“旱季”开始的季节。
尽管早晚的风已经送来了些许凉气,正午的太阳却依旧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
阿玛尔纳城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临河,如此糟糕的地形阻挡了来自北方的风,使得笼罩在这片城市上空的热气团更加无法散去,继续折腾着城市里的人——无论是法老、贵族,将军、祭司,还是数量庞大的奴隶们,无一不忍受着酷热的折磨。
巨大的“水钟”当当敲了9下。
这是一台青铜制成的巨大机器,由精巧而复杂的杠杆与齿轮构成,本质上是利用了精确控制流量的水产生的重力来进行计时,而水则引自城市南方山脉中的清泉。
水钟坐落在阿玛尔纳城最大的“埃赫太吞”广场上,这也是整个首都的中心——
壮丽的大王宫正坐落在圆形广场的正东方。两排长长的、高大的廊柱由南、由北环绕整个广场,像一把巨大的钳子一般将它合围。
一条巨石铺就的大道从广场出发,一直向正西方延伸,直抵尼罗河边——那里有一个神圣的“佩皮”大码头同它相连。
不过,那个码头只有在帝国的达官显贵们沿着尼罗河乘船而来时才会启用,整个首都日常的生活物资几乎全部依靠南面的“科提科提”大码头进行供给——从那个码头出发的无数条道路像一张由毛细血管织成的大网,深深扎进了巨大城市的每一寸肌体。
米黄色的大王宫——用殷戍充满了不怀好意的冒犯话来讲,的确像一个大棺材——具有古老石质建筑的全部典型特征:厚重,结实,好似一块无比巨大的天然石块切割而成,只是在底部吝啬地开着几个黑洞洞的窗口和门洞。
这是在文明的早期,人类在无法掌握轻巧的大型承重结构施工的情况下所能想到的最安全和最质朴的方法:用大自然中最结实的结构——巨石——来进行一层又一层简单的堆积。
而廊柱则是埃及人的独创,也是后世一切西方文明建筑特质的滥觞。
巨大的条石在海量奴隶的劳作之下精心打磨成粗壮的圆柱形,然后整齐划一地直立起来,并在柱顶擎着长长的巨型长石,连成了壮丽的石柱走廊。
它似乎有着一种明确的宗教意味——将空间切割成“天”与“地”两个部分:大地用无数的廊柱托举着天空,而天空则通过这一根根齐整的细线将自己与大地连在一起。
大王宫就被数条这样的廊柱包围着,表明它正处于“天”与“地”结合的部位。
这是国王陛下“神性”的第一个响亮明确的宣示。
而在廊柱下方,则排列着巨大的埃及诸神石像—阿吞、拉、荷鲁斯、阿努比斯、泰芙努特、透特……即使同卡纳克和卢克索两大神庙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些高大的石像——男人的、女人的、隼头人身的、狼头人身的、公羊的、公牛的……——被打磨得光亮无比,手持着自己的法器,面无表情地、庄严地目视前方,似乎对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毫不在意。
这里才是帝国的中心!
至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