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火之水

    第一一二章 火之水 (第2/3页)

道路尽头,隐约可见一座巨大的、外观看上去颇有些像福建南靖“土楼”的建筑物。

    在街道两旁,则是无数挨挨挤挤参差不齐的低矮平房,泥砖搭建、茅草覆顶,同阿玛尔纳,同莫拉皮,同萨瓦瓦拥挤逼仄的泥砖房子别无二致。

    不是说,喀林德的建筑都是一些独特的、半埋在地下的建筑吗?

    不是说,喀林德人都是一些“穴居人”吗?

    殷戍开始困惑地左右张望。

    同城外人群的喧闹相比,城内的街道人烟稀少,那些密密匝匝的泥砖房子中寂然无声,似乎一个人都没有。

    队伍在空旷的街道上前行,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沉默了。小乐队兴高采烈的乐曲声经房屋之间的反复反射,形成了一种诡异尖锐的混响,听上去竟有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殷戍注意到,喀林德的街道布置呈现一种方正的棋盘格局,每隔100米左右,便有一个十字路口出现,每一个路口都矗立着用条石和粗大的木料搭成的瞭望台,而在其下则站着一群人——手持长矛的军人。

    “军人”,无论何时都位列殷戍头脑中“敏感词”的第一位。

    他一下子眯起了眼睛——那是一群光着上身的健壮汉子,同“宫廷卫队”的同行一样戴着痰盂形状的头巾,身上却没有黑色的坎肩,也没有任何铠甲之类的护具,而仅仅在下身围着五颜六色的围裙,穿着凉鞋。除了手中的长矛之外,殷戍还能看见他们每个人的腰间都斜挎着一柄短刀,或是匕首一类的兵刃,除此之外并无他物。

    这就是喀林德的军队,是不同于“红隼卫队”的另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喀林德自立于这块土地的国防柱石。

    每经过一个路口,他都仔细观察着瞭望台下的每一群武士,观察他们的相貌、身材和装备,观察他们的眉眼、精神与气质。

    伊南娜公主曾经告诉他,这支武装——人数多达10000——其实分成了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喀林德“内卫部队”——“鹫”军团,人数2000人,驻扎在喀林德城内,负责保卫城市内的重要建筑——城墙,七座城门以及连带的瓮城、望楼,神庙,库房,“重要人物”的住宅,尤其是苏穆阿布大王宫殿的外围保卫工作,并负责城市的秩序维护、治安巡逻、缉盗拿捕等等繁杂的“警察”工作;

    第二,喀林德北方“边防军”——“野牛”军团,人数2000人,驻扎在喀林德北方距离一天路程的“塞内德”要塞中。这个军团的的东北方向直接面对米坦尼同赫梯之间争斗了数十年的、一片糜烂的战场,而西北方向,则是埃及帝国的东方殖民地要塞群;

    第三,喀林德南方“边防军”——“狼”军团,人数1000人,驻扎在喀林德南方半天路程的“萨什”要塞中,扼守于伊辛通往喀林德通道的咽喉要地,而它面对的防务压力最轻——只需要抵抗内陆沙漠中不时蹿出来的小股不同宗的亚摩力、或者胡里安,或者其他什么土著匪帮的袭扰;

    第四,喀林德东方“边防军”——“狮”和“蝎”军团,各有3000人!,驻扎在喀林德东方互为犄角的两个要塞“马马什”和“阿尔兰”中。他们面对的可是可怕的劲敌——正在崛起的亚述人,以及如日中天的加喜特巴比伦人!

    所有的这些要塞之间,以及要塞同喀林德主城之间,都以专门修筑的宽阔大道进行联通,以便进行兵力调动与物资补给。

    四座要塞从三个方向支撑起喀林德的边防线,而在边防线同城市之间,还有大片广阔的土地与山林,其间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庄园与上百个村落;它们除了为城市提供粮食与蜜酒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屯兵。

    是的,它们就是这座小小城邦的“战略纵深”。在喀林德建城者的设想中,在危急的情况下,在要塞不得不放弃的惨烈态势中,喀林德的王公贵族以及要塞中的战士们还能退却到乡下,寻找机会发起绝地反击。

    喀林德的神灵保佑!在这座城市数百年的历史中,这样的情况一次都没有发生……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战力据说更加可怖的军团——喀林德的骑兵部队。

    那是一支神秘的部队。据说,它的战马大都来自于遥远的亚洲草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