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肺炎与青霉素(科普章节,不喜可跳过)

    第354章 肺炎与青霉素(科普章节,不喜可跳过) (第3/3页)

病菌。他一边激动无比的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菌”、分泌的物质为“青霉素”,一边写论文发表。

    等到论文在英国的《实验病理学杂志》发表,已经是1929年2月13日。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吗?

    显然没有,对于青霉素发展来说,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诚然,费莱明幸运无比的发现了早就在大自然中存在许久的青霉菌,但怎么提纯却是个问题,根本无法用于临床治疗。

    一直到1938年,英国牛津大学的钱恩、弗洛里及希特利领导的团队才成功的把青霉素提炼出来——这已经是青霉素被发现的10年后,论文发表后的9年后。

    提取出来,故事依旧还没有结束,因为最初的青霉菌产出青霉素太少了。

    费莱明实验室利用首株青霉素苗的繁殖,达到的青霉素产量,每毫升只有4单位,甚至更低,连续生产一个月,才能勉强供应一个病人使用。

    之后经过诸多努力,美国的研究团队设计出玉米浆培养液,把青霉素的产量提升了了十倍——每毫升40单位,依旧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再后来,研究员玛莉·杭特,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市场,发现一颗发霉的哈密瓜表皮长满青霉。她用这颗哈密瓜进行多次筛选、培育,最终能青霉素的产量达到每毫升250单位。威斯康辛大学研究人员,有利用紫外光照射菌株,使其产生变异,把产量提升到每毫升2,500单位。

    每毫升2500单位!这已经算是一个时代的极限了。

    而一个人正常治疗需要多少单位的青霉素?

    按照地球现代的治疗方式,哪怕是普通的感染,一天也需要960万单位青霉素的注入。

    960万!

    9,600,000,对比2,500!

    3840倍!

    差距多大,完全可以想象。

    实际上,直到青霉菌发现好久好久之后,经过数不胜数的菌种改良,让青霉素的产量提升到了每毫升50000单位,才得以商业化生产、大规模使用。在商业化生产、大规模使用之前,青霉素比黄金更贵,真的不是说笑。

    这就是难题了!

    李察眯眼。

    如果他想要用青霉素治疗,哪怕幸运到极致,能瞬间得到自然界的青霉菌菌苗,也得至少一个月后才能试着治疗自身。实际一点的话,没准一年后才能得到足够数量的青霉素。

    届时,尸体应该凉透了。

    嗯,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