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关门打狗(中)

    第十三章 关门打狗(中) (第2/3页)

州就只剩下了五百琼州镇兵和一百分巡道兵,六百人的正规军,面对陈凯一张嘴就是数万大军的规模,实在是相形见绌。陈凯勒令他们立刻弃械投降,否则的话,城破之日,负隅顽抗就是死路一条。

    明军围城,只留了东门方向,而在那里则还有林察留下的一支小规模船队监控。这事情,陈凯自觉着是做得有理有据。奈何守城的清军在商议了一天过后,却还是冥顽不灵,并不打算就此放弃继续为我大清效力的机会。

    “不急,现在护院已经被引出来打死了,只要等海峡的大门也关上了,剩下的就可以放心大胆,且心无旁骛的打这些清廷豢养在琼州的看家犬了。”

    陈凯不急,因为林察已经率领着水师北上。而此时,伴随着另一支骑队的北上,陈凯更不需要着急于这座万州州城是否能够立刻拿得下来的事情。

    ………………

    华夏先民开发琼州,乃是自雷州半岛浮海而至。是故,雷州半岛有南渡河,海南岛上亦有南渡江。

    不同于自北向南流向,汇入南海的南渡河,南渡江起源于海南岛腹地的山区,由南向北流淌六百多里,于琼州海峡汇入大海。

    琼州府的府城所在就位于南渡江的下游,并非临海,因为再向北还有海口千户所城作为北面屏蔽。但是其位置也已经极其接近海岸线,以至于历朝夺取海南岛,素来都是在雷州半岛的南端越过大海,便可以轻而易举的直薄这座海南岛的统治中心。如永历元年的“兵不血刃”、于杜永和、吴文献降清后清军对岛上明军的摧枯拉朽,也就不需要有任何意外了。

    长久以来的经验指出,琼州御敌于北,除非海上有真正压倒性的优势,否则狭窄的琼州海峡并不能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反倒是乱事爆发于南,确切的说是乱事爆发于岛内,却往往会迅速的得以平息——因为,敌向在南,府城便安枕无忧,无论是在岛上集结大军进剿,还是从雷州半岛征调援军,都是可以迅速的形成数量与质量的优势的。

    现在的情形更像是后者,刘伯禄启程出发后,彭三益就一直这么为他自己,也为那些文武同僚们打气。但是待到一个人的时候,这位知识渊博的彭道台却总是能想起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一次的变乱并不是岛上的生黎闹出来的,而是一支他们完全没有任何了解的军队所为。

    “不管怎样,大军南向总是对的。皇明两百多年的积威,上百万的大军,在大清面前都沦落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难不成那些宋人还能翻了天不成?”

    每每想到那些让他忧心忡忡的东西,他便立刻用这些来安慰他自己。这是当年考科举时从未有过的,因为那时候,对于八股文,他是有着绝对的自信心的,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确实能够考上进士。

    奈何,这一次可谓是今时不同往日,战事,对于他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这里很难从那些儒家经典里得到合适的解释。一旦过往的经历和知识无法支撑起自信了,他没有因此而变得盲目自大,已是极大的好事,但是悲观就不可避免了,几乎是全凭着自我洗脑来舒缓紧张的情绪。

    大军出征已过去好些天了,前几日,刘伯禄抵达万州时曾派人回来报了平安,但是最近几日却没有,很可能还在胶着之中。旁的不说,若是已然取胜,正在追亡逐北,也当会把消息送回来才是。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刘伯禄已经败了,但是一旦想到这种可能,彭三益就连忙自行安慰。

    他是分巡道,分巡道的职责并非主要在军务上面,而是在监督、司法和巡查等方面。战事还在继续,他的工作无非是监督粮饷的发给,以及城内的守御工作。忙着这些的同时,其本职工作上也不能含糊,彭三益只要回到衙门就立刻埋头于公文之中,尤其是近来形势紧张,下面的府县官员往往要忙于应付粮饷的发运,很可能会因此而导致在讼狱上出现纰漏,这是他为官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更要注意再三。

    需要斟酌的案件判罚并不多,或者说是有些即便在处断和判罚上出了偏差,其实也已经没有修改的必要了。至少,没有必要为几个贱民的损失去得罪同僚。

    看了半晌卷宗,彭三益抬起头,又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