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藏头露尾(三)

    第五十八章 藏头露尾(三) (第2/3页)

年和永历五年清军针对鲁监国朝的有组织的攻伐之中。

    舟山的港口已经被几乎一眼望不到边的桅杆森林所遮蔽,规模比起他们更胜良多。北上的舰队已经先行抵达,张煌言亲自乘了小船赶往岸上求见浙江战场的主帅洪旭,听守卫港口的军官言及,说是十月二十的时候明军抵达沥港,二十二日大军展开登陆,随后与清军激战于西交岭,大败守军,阵斩清军舟山营中军,旋即逼至城下。这时候,大军已经将舟山城团团围困,洪旭、陈辉、陈六御、甘辉等将已经在城下了。

    “如此甚好!”

    明军初战即胜,张煌言亦是深感欣喜,连忙赶往城下拜会。那边率先接到了消息,派了人引张名振的舰队进驻其他港口,随后张名振更是统领部队,在白日里当着守军的面儿大张旗鼓的赶到了城下,与洪旭汇合。一时间,舟山城外,已尽是明军的火红色,宛如燎原的烈火一般。或许在下一刻,就会将整个舟山城彻底淹没。

    “舟山城内有三千绿营,分三个营,副将叫做巴成功,是个骚鞑子。不过这厮倒不是跟着鞑子入关的,他以前是虏浙江提督田雄那厮的部将,永历五年舟山之战后被当时的浙闽总督陈锦任命为舟山副将,守卫此地已有四年之久。”

    洪旭是主帅,陈六御是监军,张名振和张煌言,乃至是陈辉都是前来汇合的联军。大帐之内,甘辉将他们搜集到的舟山守军的详情娓娓道来,总体上还是很乐观的,因为这一次的兵力是守军的十倍开外,外加上庞大的舰队横垣于海峡,于巴成功而言可以说是绝计等不来援兵的。

    自古都是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接下来无非就是怎么完美的将这一战做个了结,仅此而已。

    “本帅以为,巴成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骑将。若能招降,还是招降的好。”

    洪旭定下了调子,众将亦是很清楚,当前的郑氏集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的岛屿,大军控制了一个半省的广大区域,陆师的比重越来越高,与清军在陆上的交锋也越来越频繁。陆上交锋不比海上,骑兵是最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到了平原地带,骑兵的机动能力和战场冲击力就越加凸显。

    如今,无非是依仗了去年的摧枯拉朽,一口气占据了几乎整个福建,尤其是那仙霞关的入手,对于明军而言更是至关重要。锁钥之势有了,才有了福建在今年的休养生息,可若是再想有所扩张,江西的平原、仙霞关外的金衢盆地,清军的骑兵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越是这般,就越是渴求善于训练和使用骑兵的骑将。

    历史上,清廷与郑氏集团二者之间的斗争中,互相最少不了的就是一个招降纳叛。由于清廷的海上力量处于严重劣势,对于善于海战的明军将帅颇为渴求,如施琅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相反的,郑氏集团海上力量冠绝中国海,但到了陆上就不好用了,所以郑成功针对于那些善于使用骑兵的清军将领素来都是另眼相看,比如之前的王起俸、姚国泰,皆是如此。

    如今的郑氏集团实力之强,已经大为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福建战场和广东战场的过于顺利,在人员吸纳上其实受益不大。

    当下,郑氏集团最好的骑将无非是李建捷以及刚刚来投不久的马宝。这二人都是李成栋的遗产,于今亦是在广东效力,由于广东战场上同样要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郑成功也不敢将他们调到福建。而福建这边,如王进、廉彪,乃至是郑氏集团自家培养起来的骑将陈六御,论及水平比之前者都要显得大有不及了,所以对于眼前这个蒙古骑将的渴求度可想而知。

    “大军继续围城,攻城嘛,不急,先派人去劝降个试试。”

    主帅如是定下了方略,众将亦是领命而行。十月二十三,在前一日野战击溃守军之后,明军并没有乘胜展开全面围攻,双方隔着舟山城的城垣,暂且倒也算是一个相安无事。只是这份安静的背后,明军感受到的是胜利在望的喜悦,而守军那边则是朝不保夕的惶恐,不可终日。

    明军的援兵抵达是守城清军亲眼看到的,原本进攻舟山的明军就是他们的多倍,这下子又来了不少,打着的还是张名振的旗号,城内的不少清军联想起四年前清军破城时对舟山城的屠戮,那可是上万人被杀。于张名振更是兼有了国仇家恨,估摸着就他们这点儿人马,明军连他们的家眷一起都杀光了也未必能够把那笔账算得清楚。

    守军很无奈,当年屠城时明明是驻防八旗和督标干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战后才调来的,连那场舟山之战都没能参加,更别说是屠城了。现在倒好,明军迟来的复仇即将落在他们的身上,连喊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