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泉州询事

    第141章 泉州询事 (第2/3页)

开春之后,广种桑树,多养蚕吐丝织绸,五十艘船很庞大,要想装满难度极大,不提前布置,恐怕完不成任务。

    之后,杨丛义买了一匹快马,带上回易督造处的造船文书,直奔泉州而去。

    每天骑行超过六个时辰,半个月后,杨丛义终于到达泉州,这个大宋现在最大最繁华的港口城市。

    一进泉州城内,杨丛义就被大街两旁无数的店铺所吸引,各种货物玲琅满目,有些明显不是大宋出产的物品,粗略一看,就能发现不少外国的东西,街上还能见到头上缠黑巾的阿拉伯人,这对杨丛义的吸引力很大,既然要远洋回易,那就走远一点,走到中东去,走到北非去,这里有阿拉伯人,找几个人一起上路,沟通就不存在问题。

    杨丛义看了几眼街上的货物,便催马赶到泉州市舶司。

    来到市舶司衙门外,杨丛义表明身份后,即被带进去。

    大厅内。

    一官员与杨丛义相对而坐,手托茶杯,道一声“请”。

    杨丛义托着茶杯也道一声“请”。

    两人各自喝过杯中茶后,将茶杯放下。

    那官员道:“不知杨副使到市舶司来,所为何事?”

    杨丛义道:“严大人,朝廷要远洋回易,我负责督造,受黄大人所托,来市舶司了解一下,每年有多少外国客商来泉州贸易,交易数额大约是多少,也好为回易之事,做好准备。”

    严大人回道:“外国客商每年成百上千,高丽的,倭国的,安南的,三佛齐国的,天竺一带,甚至更远的黑衣大食也有,当然多数是高丽和倭国,安南和三佛齐国的也不少,天竺和黑衣大食的客商比较少。至于交易数额,当在七八百万贯左右。”

    杨丛义又问道:“不知道大宋出海的商人,都往哪个方向?贸易几何?”

    严大人回道:“大宋出海较少,多以高丽倭国为主,下南洋的也有,但人数较少,每年交易数额不低于三百万贯。”

    杨丛义道谢:“多谢严大人。”

    严大人回道:“杨副使不必客气。”

    杨丛义又问道:“不知泉州港,最大能停靠多大的船只,两千料大船能停靠多少?”

    严大人回道:“最大多大不好说,四千料大船以前在泉州港是停靠过的,现在常见的大船是两千料、三千料,三千料大船停靠泉州港,满载货物能安全出港。至于能停靠多少大船,尚未统计,大船能停泊的港口有十一个,每个港口至少都能停靠十几艘,想来停靠百艘应该不成问题。”

    杨丛义道:“如此便好。这次朝廷要做回易,准备组建五十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到时候港口之事还得严大人多多关照,加以协调。”

    “两千料大船五十艘?”严大人被吓了一跳,这朝廷是吃错药了吧,五艘两千料大船的船队就是大手笔,不管去哪,来回一趟都能赚取五六百万贯了,五十艘那还得了!

    杨丛义笑道:“严大人何故惊讶?”

    严大人干咳两声道:“两千料大船出海的不多,海上常见的商船都在四五百料,朝廷要用五十艘大船回易,怕是难度不小。”

    杨丛义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