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弃守大南关

    第317章 弃守大南关 (第2/3页)

设想,三千人对战五万人,还是在敌人领地内,确实太过大胆。不过城中百姓人心向背已经很明显,贪官污吏被清除,又让他们挣了一批粮食之后,他们对宣威军统治凉山没有多少怨言,只是城门紧闭,多少有些不便,但这也不足以让他们反感。总之,凉山城如今民心可用,征召几千人协助守城完全没有问题。

    苏仲退守凉山,郁林方向的敌军就会占据大南关,城西关隘只有一千守军,郁林敌军有限,他们自然不敢再分兵越凉山城而过,南下攻击关隘,但凉山城东南边还有一条小路直通李越腹地,必要之时,敌军很可能从小路增援,若增援敌军与大南关敌军相互策应,宣威军不敢出凉山城,那么城西关隘就挡不住背后来袭的敌军,敌军里应外合,不但关隘要丢失,宣威军也会损失惨重。

    杨丛义与姚昶摊开地图,仔细推敲之后认为,必须切断大南关、城西关隘和凉山东南方向援军三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如此一来,宣威军才能有回旋余地,才能控制凉山和城西关隘,彻底截断李越腹地对郁林和扶绥前线敌军的粮草补给。

    苏仲弃守大南关后,一营兵力调往城西关隘,一部分兵力部署凉山城东南方向,控制那条直通李越腹地的小路,剩余兵力驻防凉山。这样的话,宣威军弃守大南关绝对是最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增援了凉山和城西关隘,另一方面又能控制通往李越腹地的小路,还有,凉山增兵,大南关敌军必然不敢南下,内外夹击城西关隘更是妄想。

    扶绥大军不退,城西关隘和东南小路便能不失,断绝他们的补给,若扶绥大军撤退至郁林,宣威军便可全线撤退至凉山城,据城坚守,三千人与五万人对峙,消耗他们的粮草,用不了几个月,五万大军必然退后,撤回李越去。

    主意已定,姚昶便去招贴告示,招募协助守城的军卒。

    协助守城,每月发放十五斤粮。

    消息一出,报名的百姓涌涌而至,很快拥堵在军营外。

    招募要求不高,身强体壮,搬得动石头,拉的开弓箭。

    一百斤的石头,一担两斗的弓,应征的百姓流水而过,通过考核的立即在名册上登记姓名,由宣威军押官一一带走整顿。

    宣威军一天时间便招募了两千五百人,几乎将凉山城里的青壮招募一空。

    第一批招募完成之后,由姚昶统领,立即开始在军营内进行基本的队形队列和军令口令训练,接下来还会进行射箭训练。

    凉山城里,李越人为战争筹备许多年,军械库里的弓箭不计其数,质量虽然及不上大宋军器作坊出来的利箭和一担五斗弓,但数量众多,莫说一万人,就是十万人也足够使用,打一场大仗绰绰有余。由于李越大军攻占郁林、左州等地太过容易,军械消耗很小,如今凉山军械库里的存货非常多。这也是杨丛义能想到借助凉山百姓之力的原因所在,没有军械,赤手空拳,是挡不住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