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帮扶信任

    第662章 帮扶信任 (第2/3页)

   宿州的张孝祥如此,亳州任职的辛弃疾也为民生忙碌。

    辛弃疾本在山东义军首领耿京手下任掌书记,代替那支实力强大的义军去了一趟临安,请求归附宋朝,在得命封官,回山东后,方才听闻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害,数十万义军也分崩离析。

    愤怒至极的他,亲率五十骑直奔五万余人的敌军大营,一举将张安国抓获,并带领了一支几千人的义军南渡,归顺了宋朝,而叛徒张安国在临安游街示众之后被斩首,报了耿京和义军的仇。

    辛弃疾因抗金归附有功,被朝廷授予官职,江阴签判。

    后来新皇赵昚登基,主战派积极筹备北伐,辛弃疾由于是从北方南渡之人,对北方较为熟悉,于是任职江阴知县不足半年的他,被调往亳州任职,负责筹集粮草、军需。

    辛弃疾初来亳州很不适应,他并不想筹集粮草军需做后勤,他的理想是领兵打仗,亲手将金人赶出中原、赶出山东。

    但在杨丛义听闻他来到亳州,跟他见了一面之后,告诉他没有粮草军需,任何军队都不能打胜仗,更不可能恢复中原,赶走金人,粮草军需甚至比将士还重要,将士拼完了,只要有粮草军需,很快又能拉起一支队伍,但要是没有粮草,再强大的军队也会消散无踪。

    二十岁出头的辛弃疾把杨丛义的话听了进去,因为他听说过杨丛义的事迹,早就他把当成了英雄偶像,所以英雄的话自然要听,不光要听,还要坚定的执行。

    在数十万义军中,担任掌书记的辛弃疾本就是负责军需粮草后勤的人,现在负责对接亳州驻军的军需粮草,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况且辛弃疾本身家就在北方,在金人统治区,父祖都曾在金人朝廷为官,人脉关系还比较深厚,他自己年少游历时,也多有结交文人义士,也拥有一些自己的特殊关系。

    是以,他虽然身在亳州,但仍然能从北方弄到粮草,当然这些粮草也是拿真金白银换来的。

    同样负责后勤军需,其他官吏就不可能从北方金人统治区弄到哪怕一担粮食,辛弃疾的能力可见一般,当初朝廷把他派来亳州,决对是深思熟虑后的一步好棋。

    杨丛义不知道,朝廷派遣辛弃疾和张孝祥来亳州、宿州是不是跟他之前在镇江向当时还是建王的新皇有关,如果这两个人的任命是皇帝亲自授意,那就说明皇帝对他给予了足够的信任。

    因为不管是张孝祥还是辛弃疾,都是杨丛义在镇江时亲自向当初还不是皇帝的建王举荐的北伐人才,北伐要成功就需要重用年轻人,北伐是持久战,短则五年,长则十年,甚至要几十年,仅仅依靠朝中张浚、陈康伯、杨存中等一众老臣,北伐一旦不能一举成功,后面将再无能主持北伐之人。

    皇帝能同意派遣三十余岁的张孝祥和二十余岁的辛弃疾来亳州、宿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