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仓促应战?

    第二百一十三章 仓促应战? (第2/3页)

在网络上有很高的人气,他的学生,对这个老师最统一的评价就是豁达,绝不刻意针对一个人。

    但这篇长文引起的讨论,显然不是李森这样单纯的一个文人所能想得到的。

    长文最后,李森很不客气地评论:“从《大秦帝国》中,我不难看出关荫先生的春秋笔**底,这是一个很年轻,但笔法很老辣的作家,假以时日,凭一部《大秦帝国》,作家圈里也有关先生的一席之地,而且,尽管风格不同,但《大秦帝国》里的帝王将相群相谱,关先生是用了真功夫的,那么,在开启武侠时代的大作中,为什么这种风格会变得越来越淡?是不用心,还是开创武侠这一流派的一时激情已经让关先生的能力枯竭,思维进入了死胡同?”

    正是最后这几段批评的话,《帝国文艺报》有了充足的借口大做文章。

    “武侠时代已经开启,关荫江郎才尽,为武侠续持如椽巨笔者,是谁?”文艺报自问自答,“武侠新晋领军人物惊世狂刀新作,《如梦令》,明日即将登陆《帝国文艺报》,敬请期待!”

    头版第二条,文艺报打出的广告语是:“关郎才尽,试问补天铁手者谁?邪刀风来,敢言武侠大成在我!腊月六日,一卷《如梦令》,道不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看江湖波诡云谲,主角与您携手征战江湖。”

    第二版头条,文艺报搜集了网上不少开始批评关荫“不知人心险恶”的言论,第一条就是一位叫越梁的文学评论员评论:“正邪对立,毕竟不是人性的全部,江湖路远,没那么简单。”

    这还不算什么,最严重的是一个佚名评论:“女权思想太过严重,十分影响阅读感。”

    给作家扣上一顶帽子,那可就再也取不下来了,三十年前的一批老作家被扣上青春伤痕文学家的帽子,现在再写,自己转型难是一方面,读者不接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十年来,帝国文坛青黄不接现象极其严重,跟扣帽子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不接地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文艺报率先开炮,紧盯着这几个月来风头最劲的汇文报的其它报纸杂志也一拥而上。

    “江郎才尽”的喊声越来越大。

    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这样的声音要说不传递到网上,那简直不可能。

    “武侠已开端,谁是引领武侠到达巅峰的人物?欢迎订阅文学日报,本报武侠专栏作家天行健为您呈现异彩纷呈的江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