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二百十八章 必须有来处,方可有去处

    第四千二百十八章 必须有来处,方可有去处 (第2/3页)

们也在琢磨。”

    帝戏:“第一种不必说,传统唱法,我就一个字,好听!第二种,表现的手法不仅仅在杨四郎,还衬托杨家将。你想,杨四郎都须生,甚至是老生唱腔,佘太君那得是什么年纪?什么叫精忠报国满门忠烈啊?不过此前没有人考虑过,或者说考虑的没有被重视过。”

    明白了。

    “第三中唱法,怎么说呢,这是在嘲讽啊,在嘲讽一些自称戏迷的网友,”帝戏赞叹,“到底是惹事精,不用太多语言,跟一些以京剧爱好者和学者的人对喷。你不是认为你们认为的才是最好的嘛,那你给我解释一下杨四郎一个武将,为什么再这出戏没有武生的表现空间?合着你们家杨家将系列还分不同时空啊?此杨四郎非那个杨四郎啊?”

    ……

    那帮“研究者”不高兴。

    “帝戏说的,也正是我们要说的。”帝国戏曲研究院表态,“这次搞的这个什么戏曲研究探讨会,我们没有让一个人去参加。不是不关注,也不是觉着自乐班不好,问题就在于,你们总觉着京剧是戏曲的尽头,我怎么跟你玩到一起啊?”

    啥?

    “有这么一群人,整天喊着要复兴戏曲艺术,我们本来还挺感兴趣,觉着应该和这些最起码算是戏迷的朋友交流一下,可后来交流了几次,人家就觉着,你别的剧种,现在就应该放下发展的机会,把所有戏曲种类都废除掉只让京剧集中资源尽快发展。”

    “我们就问人家,各个剧中都有自己的戏迷基础,你凭什么自己发展要建立在让别人不发展的基础之上?人家振振有词的说,我们京剧才是戏曲的最高艺术形式,别的都是浪费精力。”

    “更有甚者还要求我们跟小山头,哦,我们大部分戏曲演员,都在小山头的群里,这些人就让我们‘挟技自重’跟小山头谈一下,要想让我们为文化复兴努力,就得让京剧成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

    “那我们怎么跟这些人混到一起去?所以,这个所谓的研究探讨我们不承认,不参加,不搭理。”

    帝国戏曲研究院说完,大部分戏迷朋友炸了锅。

    还有这么无耻的王八蛋?

    “言归正传谈表现,这三种唱法,说实话我们都不陌生,微讯群经常探讨,尤其第二种杨四郎以须生形象侧面衬托杨家将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只不过,顶尖的艺术家的确更有天赋,人家琢磨的唱法,的确要比我们琢磨的更高明一些。”

    “别觉着恭维人,京剧阴平字的唱法初学者都懂,可现在一些非主流,甚至是半吊子外行们,把这种唱法完全变成了看谁声音大的大嗓门唱腔,那你看人家处理的多拍桉叫绝,就这么一声,杨四郎想要见到老娘的急切心情,对自己身份的自我怀疑,对公主的愧疚之情,以及奋不顾身,死了也甘心的杨家将身份的认同,以及对金沙滩战败的主要负责人高粱河车神,甚至整个北宋朝廷的失望,多种情绪纠结在一起。”

    “这不是脑补,拌上,往舞台上那么一站,肢体语言和舞台表演自然会让你知道此刻主人公的复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