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幕.波函数

    第四百九十二幕.波函数 (第2/3页)

性原理,也叫做测不准原理,这就是在量子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与动量无法被同时测定。

    第四点是已知的结论,那就是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其物质波波长遵循伊恩格雷公式的描述,同时,在一个实验中,可以展示出物质的粒子特性,或者波动特性,但不能同时展示出物质的粒子特性与波动特性,换句话来说,就是物质在同一个实验观测中,只能呈现出波与粒子其中之一的特性。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大尺度的宏观系统中,物体的量子表现应该近似于经典魔法体系中的表现,也就是宏观物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量子特征。

    同时,在莱纳的观点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波函数的坍缩。

    简单来说,微观粒子遵循波函数的概率分布,但在观测的时候,它的波函数将会坍缩成为一个固定的值,可以理解为,观测这个行为导致了波函数的坍缩。

    粒子的状态就像是一枚被掷出的硬币,在落地之前,有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反面,由概率分布决定,甚至在落到手上,被掩盖之后,人们依旧无法确定这枚硬币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直到打开手掌,人们才能观测到硬币的正反。

    但即便不进行观测,硬币也终究有一个正反,而不是像波函数描述的那样一直呈现概率分布。

    简单来理解,莱纳所说的波函数坍缩,实际上就是一个概率收束的过程,在粒子的众多种可能性中,基于观测而落到了某一个可能性上,但所有的可能性都收束于世界线的光锥之内,因为光速无法超越。

    而波函数一旦坍缩,那么其他的概率分布便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被观测到的这一个结果而已。

    用来解释大空洞中发现的现象,那就是原本大空洞中就存在着极高浓度的魔力,只是平常这些魔力以量子态存在,呈现波函数特征,在外部以常规手段观测,无法引起坍缩,所以只能得到魔力浓度值正常的结论。

    可一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