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
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 (第3/3页)
从军事的角度看历史,又觉得前面那个说的不对。
有的人又从气候、地理的角度看历史,觉得前两个说的都不对。
而你说不定又什么时候,又蹦出一个奇葩的视角,把乱遭遭的历史再解释一遍。
......
“子究的意思联明白了。”
武则天被吴宁的新颖想法所引导,顺着他的话头说道:“就好像,秦之一统六合,若让黑齿常之来说原因,他一定告诉朕,那是因为秦之军事天下第一。”
“秦弓秦弩天下无敌的缘故喽!”
“正是如此。”吴宁深意为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陛下问臣战国之见,那臣又怎敢把个人己见,拿来迷惑陛下呢?”
“哦??”武则天一怔。
听吴宁这意思,他不是不想答,而是他的答案真的和别人不同?
至少,她提到秦军之强的时候,吴宁并没有表现出同意的神态。
于是,武则天真的好奇了,想听听吴宁的个人已见,到底是什么不同。
“那子究先生对于战国之局有何高见?”
她却没发现,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把为什么叫吴宁来放到一边了,而是掉进了吴宁的谈话陷阱之中,顺着吴宁的思路在聊。
“这....”吴宁一阵犹豫,好像是不太想说的样子。
“没关系。”武则天含笑鼓励,“但说无妨!”
“好吧!”吴宁为难点头,“若有误谬,陛下原谅。”
“其实,微臣观秦之一统六国,以往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相同的。”
“一来,秦皇文韬武略,远胜六国之君。”
“二来,秦国名臣辈出,良将如云。”
“三来,秦之军械远胜六国。”
“此上三点尽归于秦,乃天命所赐也!”
“可是......”吴宁话锋一转,“近观前史,臣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武则天被吴宁之言吸引,不自觉地就问出了声。
“陛下您看,论文韬武略,战国七雄哪个不是明君辈出,英明一世?”
“再说名臣良将。大秦确实比诸雄能臣多一些,可是,细数下来,商鞅、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这些人都非秦人。”
“而再说军械,那就更加的谬误了。”
吴宁道:“秦地地处关中,本不盛产金铁。所以秦械被逼无奈,只能以青铜为器。”
“就算后来超于铁器,那也是无铁之局下,大力开发铜器的结果。”
武则天一想:“......”
对哈,让穆子究这么一说,颇有几分道理。秦国好像什么都不占,那它怎么就一统六国了呢?
“那依子究之言,秦国到底凭借的是什么?”
“先不急。”说到关键的地方,吴老九这个贱人不说了,“陛下莫急,咱们再往前看。”
“往前看?”
老太太这个百爪挠心啊,心说,我这等结果呢,怎么又往前看了呢?
“看哪儿?”
“看逐鹿之战!”
得,这一往前,倒是支的够远,直接到黄帝战蚩尤了?
“陛下!”吴宁不给老太太多想的时间,“黄帝部落发迹黄河中上,与炎帝结盟。”
“蚩尤则是九黎之主,善御兽而战。”
“停!”武则天不想听他废话,“说重点。”
“好!重点!”
吴宁应下,“重点就是:农耕战胜了狩猎!”
农耕战胜狩猎?
武老太太一怔,登时明白了吴宁的意思。
黄帝和炎帝联盟代表的是农耕,而蚩尤的九黎部则是以驯兽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代表的是狩猎。
“正是炎黄之大胜蚩尤,使得事农耕作的方式成了黄河流域的主导。也形成了中原第一块,也是最大的一块,延续至今的粮产重地!”
“此后三千载,中原兴衰几乎都围绕着黄河流域的这块粮产重地而发生。”
“......”
武老太太被吴宁说的一愣一愣的,早就忘了叫他来的目的。
“子究是说....”
他是想说秦之兴起也与这块产粮地有关?
可是,不对啊?秦是在关中一带,这块不全归它啊?
况且,战国时还有楚呢?楚国是在长江中游荆湖一带,也不算这块地里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