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朱士行朱八戒

    第六十章 朱士行朱八戒 (第3/3页)

时,察觉到经中的翻译并不明确,十分隐晦,一些章节语言不通,前后衔接不上。

    这让朱士行感觉到苦恼,也为佛教在中原大地的传播感到担心。

    因为当初翻译经文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只把自己明白的部分翻译出来,其余的尽可能删减。这便导致了《小品波若》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联贯。

    朱士行听西域游历的高僧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他就下决心要远行西域,去寻找原本《大品经》,并翻译出来,在中原大地传播佛门经典。

    直到公元260年,朱士行带着几个徒弟从雍州出发,也就是今长安县西北,一路跋山涉水,经厉千辛万苦,历经数十载,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经西域南道,横渡布满流沙的沙漠,终于直抵古于阗国。也就是今天新疆境内的和田一带。

    古于阗国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印度佛教经便是由此地,传播到我国内地,此地大乘佛法虽广为流行,但居正统的仍是小乘佛法。

    在西域古阗国的寺庙中,终于得到《大品经》的梵本。

    于是他就在那里抄写,历经数年,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

    朱士行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把抄写好的《大品波若》经本送回洛阳白马寺,但是古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诬蔑为外道经典。

    几经周折,弗如檀等人才在晋太康三年,也就是公元282年,把《大品波若》护送回洛阳。

    他自己仍然留在阗国继续研读其余经文,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79岁。

    虽然朱士行没有抵达至天竺,可却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的艰险,又缺乏熟直地形的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

    这种热忱影响了后来的法显和玄奘。虽然朱士行求法的经典只限于《大品般若》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是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是很大,所以翻译佛典随即流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

    当然,方原并不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