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第2/3页)

认是不错的,整个大纲都是事先完成的,包括主要人物的结局和大小各种挖坑填埋。

    只是原打算写三百万以上字的,最后因成绩不好,削减了许多剧情,导致后出场的人物性格、分支刻画不足,造成剧情有些突兀。

    所以,和尚在中途看到书友评论,说主角太懦弱,应该杀伐果断,诛尽一切仇人。

    和尚很无奈,因为事先已经定下这些主要人物的结局,结局与书友们的评论如出一辙,但时间未到,不能剧透。

    也有书友说,主角过于优柔寡断。

    对这一点,和尚不敢苟同,人嘛,总是在一次次选择中,确立人生的方向。

    从来不曾听闻,一个人从开始就知道人生的结尾。

    哪怕是赵匡胤在从军时,也不知自己最后能君临天下、杯酒释兵权吧?

    最看不起文官的朱元璋,恐怕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批发官帽之主吧,更不知道他最看不起的文官,最后干翻了大明吧?

    所以,优柔寡断四个字形容主角,过了。

    最后说说新书汉明。

    这个书名,说真话,和尚不太满意,但想不出更适合的,也就将就了。

    这本书原本是想成种田文的,大纲也全部列好,但最后还是写成了争霸文。

    从种田文演变成争霸文,确实是这本书的致命BUG。

    因为节奏不一样,哪怕和尚认真改了,书友看起来,想必依旧能品出一种懒散来。

    没办法了,和尚不善于自宫,只能选择完本。

    所以,书一定是不会太监的,最多只是字数上进行压缩,成绩不好,那就少写点完本呗。

    在汉明中,和尚真正想表达的是,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样。

    除了投敌叛国,其它一切好坏,其实并不是不能接受。

    官员贪腐从古至今都有,明末并非特例。

    官场倾轧也是如此。

    至于天灾人祸,那就更不用提了。

    大明的灭亡,来自于内,上下一致地投降、逃避,才是大明灭亡的主因。

    打个比方,如果崇祯没有选择上吊,而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