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五年,正德十六年(三)

    第68章 五年,正德十六年(三) (第2/3页)

行摊丁入亩,按理说假如田地数目不变,那么田赋数目应该较之康熙初年有减无增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以占全国税赋七分之一的苏南地区为例,乾隆31年和康熙26年相比,田地减少了15000余顷,赋银也减收了42万余两,但征粮却增加了200万石之多,如果按银价折合,即使按照最低的银价计算,也增加了150万两,这就是说,从康熙26年到乾隆31年,清政府数次宣称“减赋”,赋银也的确减少了一些,但实际上苏南的税赋却净增110万两白银,而这还是最低估算----因为大体上看,有清一代的银价一直在上涨,金田起义前某些地方的银价已经上涨为康熙中叶的三倍,如果我们取折中即1.5倍银价计算,那么仅苏南税赋就净增250万两,而这还是在田地减少15000余顷的情况下征收的!清王朝的“减赋”“永不加赋”,纯属掩耳盗铃,愚弄百姓!

    第三浮收折勒严重,江南诸省每年从田粮中抽出若干漕运京师,漕粮转运数干里,运费皆出自纳粮户,这就是所谓“浮收”。所有额征田粮,几乎无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赋粮,往往折钱交纳,谓之“折色”。但无论漕粮折色或地丁银折钱交纳,折合之时,莫不高出当时当地银价很多,这就是所谓“勒折”。由于“折勒”自康熙年间便屡禁不能,百姓仅仅因此一项,实际交纳的赋额就可达正额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归公”之前情况更糟。

    这就是所谓的“永不加赋”!!!!

    ...................

    “朕得意地笑,得意地笑...”在完成作为皇帝的第一天之,后回到乾清宫的朱厚煊很得意,这一手,还是跟着汉朝的老刘家学的。汉文帝动不动的就各种免田税,当年的老流氓刘邦玩这一手玩的就更溜了,不光时不时的免,还时不时的赏,告诉大家,跟劳资混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样,人家就有了自己的基本盘。而这个基本盘带来的影响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仅是七国之乱的弹指可定,就是经过汉武帝刘彻及汉元帝之后的几位帝皇的祸祸,天下依旧是人心思汉。短期影响是在王莽篡政之后,当时最大的起义势力绿林、赤眉都用老刘家后人为主,这才有了后来的光武中兴。更别说东汉末年是,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名号纵横披靡,一度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强的势力,可惜........(相信大家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