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石油

    五六、石油 (第2/3页)

帝国的年钢铁产量是4200万吨。由于受资源供给的限制,德国的钢铁产能差不多已经被限定在了每年5000万吨以下,而美国在完成工业调整后,预计钢铁年量将会达到9000万吨以上,甚至能超过1亿吨。

    在石油供给方面,两国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美国每年的石油产量超过了2亿吨,而德国只有1000万吨左右,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五。

    美国的陆海军和航空兵永远也不用担心缺少燃料,而德意志帝国从一开始就得精打细算——从这一点上来看,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法国战役还没结束时就发动中东战役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另一个时空,中东地区的石油年产量只有250万吨,而且还集中在波斯油田,自然不会引起老希同学多大的兴趣。但在这个时空,奥地利和南德帝国对北非和中东的大力投资卓有成效,利比亚油田的年产量在战前达到了750万吨,在帝国强行占领了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油田后,又增加了每年100万吨的石油来源。

    这都不是主要的,因为在三十年代在中东地区巨额的投入,仅仅在各国瓜分土耳其石油公司时,中东地区分配给奥地利和南德帝国的勘探区内,帝国三大石油公司控制的伊拉克和科威特油田每年的石油产量就高达2000万吨。

    在奥地利人的带动下,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石油公司已经把波斯湾地区的油田提前给开发了出来,在战前中东地区的石油年产量达到4000万吨,超过了巴库,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产油区。

    这也是德意志帝国急不可耐地在中东地区动手的主要原因。

    与海军相比,英国的陆军确实是太弱了,在德意志帝国的钢铁洪流面前完全不堪一击。根据陆军总参谋部的评估,英国陆军的战斗力仅仅比意大利人稍强一些,甚至比战败了的法国陆军都要差一些。

    从东南亚战争的进程也能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仅仅十五万“三流的日本陆军”只用了二十多天就迫使驻东南亚的三十多万英军投降,也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其中虽然有丧失制海制空权的因素,但英国陆军的装备水平和作战水平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