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东阳门外

    第2章 东阳门外 (第2/3页)

,心中却对三公子有了改观:“都说三公子痴傻,这不是挺灵活的么?”

    张韬钻在人群里,东看看西摸摸,正在兴奋之际,却听到身边一位老者叹息道:“安乐公进京时,老汉还是盛年。原以为蜀贼亡后,东吴弹指可灭,不曾想这一等就是十七年!老汉生时已是天下大乱,能在死前见到天下混一,此生已不为憾矣!”

    张韬听罢,不由点了点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整个三国时代,人口由东汉末年的五千多万,降到了如今的不到两千万。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战乱时代,最苦的便是平民百姓。

    虽然他知道,战乱的根本原因,乃是人口的大爆炸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而逐渐固化的阶级社会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与此同时,三国两晋时代乃是有名的小冰河时期,气候的反常导致农作物的减产。所有的因素综合在一起,顿时引爆了汉末这颗火药桶。

    随之而来的,便是历经百年的大厮杀。

    好在如今世道太平了,无论这种太平是经过怎样的过程产生的,中间充满了多少卑鄙与无耻,经历了多少鲜血与杀戮,它对底层人都是一种利好。

    只希望这种太平可以持续地久一点。但张韬知道,这注定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对老者的话深有感触的,可不止张韬一人。这不,旁边便有一位中年汉子愤愤不平道:“若是朝廷上下一心,吴虏何至于苟延残喘十七年!我大晋的兵力早已经对东吴形成碾压。如若不然,岂能在短短四个月内即将之覆灭?”

    那老者听到附和,回头一望,见是一个老相识,轻轻摇摇头道:“朝廷的事情,岂是我等升斗小民所能参与的。老弟,我知你出身中军,当初在羊太傅麾下当差。你虽是断了一臂,未能在此番伐吴之战中出力,终归是留下一条性命。却不比阵亡的袍泽好上千倍万倍?”

    中年汉子沉默良久,方才缓缓道:“虽是如此,失去了战场之功,只怕我等子孙,终无出头之日。”

    张韬挤在人群中,听着各种各样的议论,也算是得知了第一手的街谈巷议与风俗民情。

    就比如方才的中年汉子,由于“九品官人法”的存在,他们世世代代没有做官的资格。想要出人头地,只能从战功中取,用鲜血与头颅去换取。

    天下太平了,对于一般平民来说,既是利好,又何尝不是枷锁?它意味着底层从此失去了上升通道,只剩下徭役纳税的义务,世世代代为权贵家庭做牛做马,才能换取两餐口粮。

    又比如老者口中所说的安乐公,便是蜀汉后主刘禅。刘禅投降后,一家人迁来洛阳,被魏帝曹奂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

    司马炎取代曹奂建立大晋,安乐公国也便保存了下来。泰始七年,也便是九年前,刘禅去世,其六子刘恂继承公爵之位。

    安乐县地处渔阳与燕国之间,由于刘备是涿县人,这样算下来,他与刘恂还有些桑梓之情,因为他的老家,在范阳郡方城县。

    渔阳、燕、范阳三郡同属幽州,方城与安乐之间,不过百余里,而方城与涿县,更是临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