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三幕大戏(上)

    第17章 三幕大戏(上) (第2/3页)

三族夷灭。诸葛靓反而因祸得福,最终保存了性命。

    诸葛靓入洛寄身于姐姐琅琊王妃处。司马炎得知后,许以高官厚禄,诸葛靓均不为所动。为了消除这位发小的疑惑,司马炎甚至亲自前往琅琊王府见他。然而没想到的是,为了躲避司马炎,诸葛靓当天就躲进了厕所。

    当年父亲诸葛诞死于司马昭的讨伐之中,他与晋室有杀父之仇,又如何出仕敌人?在洛阳一个月后,诸葛靓便返回了琅琊郡。离京之际,诸葛靓亦发下宏愿,终身不再仕晋。

    乱世之中,诸葛氏族人四方流离,宗族残破。他作为诸葛氏当代家主,是时候整顿宗族了。

    诸葛靓的做法也消除了朝堂上一些大臣的疑惑,这些原本嫉妒诸葛靓深得圣宠的人物,反而转过身来对他大声称赞。让张韬第一次见识到了大晋朝堂的险恶。

    第二件事,则是二王争功。

    所谓二王争功,则是龙骧将军王濬与安东将军王浑争夺灭吴的首功,从而引起一系列矛盾的事件。其激烈程度,甚至直追十六年前的邓艾与钟会之乱。

    王濬是一名老将,原本的仕宦生涯也并没有什么亮点。如果活的时间再短一点,只怕连在史书中留名的资格都没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六十六岁那年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也由此从一个不愠不火的普通地方官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西蜀灭亡后,发生了钟会与邓艾之乱。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上演了所有的尔虞我诈。钟会与邓艾之乱平定后,司马昭派遣凉州大族安定皇甫晏出任益州刺史。

    然而益州地接秦陇,胡羌势力强大,当初诸葛亮姜维尚在时,剿抚并用,这些胡羌势力没有酿出大乱。当西蜀被攻灭,原本达成平衡的局面立马被打破。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胡羌叛乱,刺史皇甫晏发兵讨伐,由于在针对敌人的策略上发生分歧,皇甫晏被牙门将张弘发兵攻杀。当时出任广汉太守的王濬亦在事件发生后,立即讨伐张弘并将之斩杀,稳定了益州团结安定的大好局面。

    也由此,王濬坐上了益州刺史的位置。

    这些年来,王濬前后得到太傅羊祜以及自己父亲张华的支持,开始在益州打造战船操练水军,随时为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做准备。

    他这一等,就是八年,而王濬此时也已经是七十四岁的老将了。

    只是无论是伐吴之战前还是开始后,朝廷上下对东吴的态度都在两可之间。所谓六路大军伐吴,王濬这一路虽然是准备最充分的一路,然而却又是话语权最低的一路。

    先来看看整个伐吴团体的组成成分:

    大都督贾充,朝内反战势力的头子,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伐吴。之所以最终坐上了伐吴大都督的位置上,乃是司马炎出于建立统一战线的考虑,最大可能地弥合朝政分歧。

    副都督杨济,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