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劳心与劳力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33章 劳心与劳力 (第1/3页)

    一段时间以来,张韬发现西晋百姓的时间观念并不强。他们往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根据天时的变化来安排事情,由此形成一整套关于时间观念的词汇。

    比如说,子时叫做“夜半”,午时叫做“日中”。早上七点到九点时分,称之为“食时”,乃是吃第一顿饭的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乃是“晡时”,说明可以吃第二顿饭了。

    其余的时辰,亦是根据作息特点拥有个性化的名称。

    具体为,凌晨两三点钟的丑时称之为“荒鸡”,此时养的鸡蓄势待发,准备开始打鸣。而晚上九点十点的的亥时,却叫做“人定”,说的是人们劳累了一天,到了此时都已经歇下。剩下的时辰则根据太阳的变化依次称之为“平旦”、“日出”、“隅中”、“日中”、“日跌”、“日入”、“黄昏”。各个时辰穿插在一起,指导人们如何去过日子。

    在洛阳、邺城以及长安这样的大城市,大户人家设置漏刻,官府则设置圭表与日晷以记录白天的时辰。晚上则根据漏刻的时辰,利用更夫打更,将时辰传递出去。对于时间的掌控无疑精准许多。

    然而对于那些乡下野里,就只能根据日月轮转以及个人生物钟去自我感知了。

    相对后世而言,此时无论大城市还是乡下,对时间的掌控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说,白天计时的圭表与日晷,晚上与阴雨天就无法测量时间。计时相对精准的漏刻,冬天由于会结冰,就必须要处于温室之中。且由于无法挪动,极大限制了对野外作业的开拓。

    在这种情况下,张韬思考再三,决定自己做一个重力摆钟。

    他还记得前世小时候,家里有一座三五牌自鸣钟,当上紧机械发条后,可以半个月内自动报时。那是一段独有的记忆,只是可惜,后来随着手表的普及以及自鸣钟的老化,他将钟拆了个稀巴烂,大抵幼儿时期,总会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而那座自鸣钟也成了他手下的牺牲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