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楔子 (第2/3页)

横流,无有丘陵、沃、衍、高埠,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乾东土,活者千八百国。”

    孟门决堤后,大禹又率众人沿水泊南岸东进,一面修整堤堰、河道,使西水东流、南水北流、防止北水南侵;一面安置族民落户屯田、兴农。在回到高阳城之后,此时大水已过去,中原、西部、淮河流域大片土地露出水面,显现出息土良田。大禹以高阳城为中心,号召族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制陶、养蚕、纺织、编织、耕种、渔猎、造船车、建房屋等活动。一年后,尧帝去世,舜帝继位。大禹奉舜帝命,带皋陶离开高阳城回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此时的高阳城区域,已成为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的富饶之地。

    大禹离去之后,为了纪念他的功德,高阳城便改名叫“禹息故城”,隶属兖州。夏代,有穷氏族在故城区域居住;商代,薄姑族在此居住。西周时,先属祝国,后称高唐邑,属卫国。春秋时属齐国。秦时设高唐县,属济北郡。汉初改设高唐县,属平原郡。西晋时八王争战,城毁县废。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在原址复建县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迁县于今高唐县城,一年后旧县址毁于一场火灾中,从此成为一片废墟。唐天宝元年改祝阿县为禹城县以袭其名。唐乾元二年,禹城县衙由阿阳城(现火车站西南200米阳城子村)迁址李善人村,仿春秋时古城貌建禹城县城。正阳门取名“禹迹”,西门取名“鬲津”,以示故城的延续、纪念大禹功德。现禹城老城里便是禹城旧址。

    除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在禹城,另外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仪狄作酒”了。

    不管大禹治水也好,仪狄作酒也罢,都透露出禹城人的自豪和骄傲!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过中华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