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进京“赶考”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八章 进京“赶考” (第1/3页)

    A、全军最高艺术学府深造

    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于1960年1月,是全军唯一的一所艺术类院校。这是人民军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的摇篮伴随着炮火硝烟,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从“红色苏区”、陕北窑洞,来到了共和国的首都北京。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军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这绝不仅仅是武器的较量。其中,更有如火的诗情、动人的旋律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而在人民军队漫长的和平建设时期,更需要这爱的旋律和艺术的诗情激发士气,鼓舞斗志,抚慰心灵。

    根据部队的实际需求,军艺建校几十年来为全军在音乐、戏剧、舞蹈、文学、美术等各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

    我所报考的是军旅作家的摇篮——文学系,她创办较晚,但名声很大。她是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在1984年的金秋时节,来自陆海空三军的35名青年作家汇聚军艺,成为文学系的首届学员,戏称“黄埔一期”。他们中有因《高山下的花环》而蜚声文坛的李存葆;有获得金熊奖、诺贝尔奖的莫言;有后来因电视剧《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等,而被称为婚姻伦理剧“第一人”的王海钧。

    1989年,是我拼命地复习文化课,准备迎接军艺的招生考试的一年。每天除了看看新闻联播外,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发奋地学习。

    军艺,作为全军最高的艺术殿堂,对于任何一个想从事军队艺术工作的同志来讲,都是有莫大吸引力的。

    军艺的招生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业务考试。作为文学系的学员也就是考察已发表的作品;二是文化考试。也就是政治、语文、史地。作品再好,文化成绩不合格也录取不了。我因电视剧《重返沂蒙山》在全军、全国获奖,所以业务考试顺利过关,下一步关键是文化成绩。这次招生考试,是在全军发表过作品的“精英”中选拔,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春夏之交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于7月6日赴京“赶考”,两天考试过后,自己感到考得还算可以。但说实在话,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面对的竞争对手太强。我记得在考试过后,无意中看到在应考的同志中有两个名字像在哪儿见过:一个是“石钟山”:另一个是“王秋艳”。后来总算想起来了,那是在我刚当兵不久,在《解放军文艺》上读过他们写得小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焦急的等待中,我终于等来了军艺的录取通知书。1989年的秋天,比往年来的早了一些。初霜过后,气温走低,北京香山的红叶变得更加浓艳,层林尽染,如火如荼。

    在这美好时节,我来到了坐落在北京西郊魏公村的解放军艺术学院。由于我们这批学员是文学系成立后的第三批,所以,我们对外戏称“黄埔三期”。

    在文学系新学员的开学典礼上,系主任、著名作家王愿坚很动情的地说:“在你们这批学员中,有一名叫梁祖国的同学,他创作的电视剧《重返沂蒙山》我是流着热泪看完的。”王主任的一席话,使我面对许多比我有成就的同学,感到非常尴尬。我暗下决心,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王主任的厚爱。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还没等到我们这批学员毕业,我们德高望重的系主任、以中篇小说《七根火柴》而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王愿坚,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斯人己逝,生者长思。

    在这次招收的40多名学员中,我们济南军区共有阎连科(电视剧《母亲是一条河》)、徐贵祥(电视剧《历史的天空》、《离地》)、诗人马正建、王艺园等5人。山东武警有郭文忠、岳南(纪实文学《风雪定陵》、《南渡北归》)、王长敏等4人。要按籍贯算,全系山东人占了四分之一。我的同学、现在武警总部司令部工作的郭文忠大校曾写了一篇“军艺文学系里的山东哥们”的文章,介绍了山东籍的这些学员。

    文章是这样说的:

    军艺文学系里的山东哥们

    作者:郭文忠

    当我从夏日芬芳中清醒过来之后,北京的秋天已悄悄来临。于是有人告诉我北京的秋天比济南来得早,来的匆忙,不信你就去西郊香山看一看,那儿的红叶已开始泛红,火焰般正欲燃烧。

    好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同学中有许多山东人,好在他们或大或小都是青年作家。因而本属于异乡陌土的寂寞便淡化了许多。同是生长在齐鲁大地的人,彼此也就容易沟通。

    那天我和青年诗人曹宇翔在他的“造诗车间”里谈到中国人的活法。尽管他已是位名气不算小的诗人了,作品获得“1984——1988青年文学创作奖”、《星星诗刊》大奖赛一等奖等大奖,又是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北方分会名誉会长、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但他说他活得很窝囊。我常见他在许多欢乐的场合,一个人怔怔地发呆,眼睛里含着与生俱来的忧郁。

    他出生于山东兖州前胜村,今年32岁了,经历了许多磨难。世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欣喜若狂或痛不欲生呢?现在他为古今之中外的艺术大师的智慧日日感动,又为人类在物质的围困下对美好事物的流失漠然视之而深感忧虑。他曾在《诗刊》、《星星》、《青年文学》等刊物,在发表了系列组诗《孔孟之乡》、《岁月的河流》、《人间烟火》。最近,他正在从事系列组诗《家国》的写作,且已在《星星》头题发了一组,《诗刊》也将发另一组。近几天他又写出了十几首《家国》。在诗中,他呼唤深受污染、噪音、铜臭困扰的人类重返家园,回归自然。

    宇翔为人太直。文学系学员队几十名男女学员,他当副队长和党支部委员,没少“得罪”人,可见他不是当“官”的材料。我衷心祝愿他一生仕途不得志,不然我们会少了一名优秀的诗人了。

    认识马正建是在新学员报到那天。那天我们都在军艺2号楼小礼堂办理入学手续,我见身边坐着一位大汉,心想这人一定是山东人,一看表格里的籍贯方知他是济南人。原来他就是那个在老山前线蹲了一年半猫耳洞,被称为山东三大军旅诗人的马正建。

    后来,在一个食堂吃饭,彼此点点头之后便神聊起来,从老山前线的红色泥土到后方都市的红色舞厅,从越南女人的奸诈到内地女人的虚荣。他说战争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也可以让你变得玩世不恭,虽说是少数但不可否认他的存在。再后来我们把话题扯到了他的那本诗集上。好漂亮好有味道的《橄榄叶》,难怪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原部长李瑛在序中称之为真正属于战士的诗。

    马正建是一位老实加严肃的诗人,但我觉得他是像一位挥戈沙场的铁骨军人,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对物无疑是严肃而真诚的。他和你交谈会使你感到和平而不是充满杀气。他的诗歌恰好适应了他的性格,以一个军人的正直,歌唱我们伟大的军队和士兵。据说他的诗集出版后,在部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有的部队甚至宣称要人手一册,作为老山一战的纪念品。

    这位少校诗人,无疑是值得我敬重的一位老大哥,我敬重他的人格和诗风,老马识途。

    1989年9月4日,著名作家刘白羽来到军艺为我们文学系的同学上课,他说,“陶冶情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