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进京“赶考”

    第八章 进京“赶考” (第3/3页)

,我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摇荡的红纸船》(与郭文忠合作)、改编了电视连续剧《昆仑山上的女兵》、创作了电视剧《绿色行列》、《红颜劫》(以林立果选美为题材)等影视作品。

    在我坚持以影视创作为主的情况下,我也尝试着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我以沂蒙老区为题材创作的报告文学《山高水长》,在《三月风》上发表后,还被收录“军艺文学系作品选”一书。

    B、在老家喜结良缘

    农历1989年12月26日,这是我一生中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我趁着学院放寒假的时间,带着家在省军区、在工商银行工作的对象燕萍“衣锦还乡”,在老家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婚礼。

    县委宣传部孙玉家副部长代表宣传部参加了我们的婚礼,并送上了一副“国色天香”的国画作为贺礼。已戎装在身的三弟祖刚、二妹倩倩专门从部队赶了回来,还有我们家的亲戚、我的战友和朋友等上百人亲眼见证了我俩喜悦和幸福的时刻。

    父母更是高兴地喜上眉梢、乐得合不拢嘴。虽然,我比大妹祖荣、二弟祖平结婚晚,堪称晚婚的模范,但我并没有让父母失望,更没有让外人看笑话。在我27岁那年,在他们二老焦急的盼望中,终于给他们带回来一位大城市的儿媳妇。

    燕萍长得算不上漂亮,但朴实大方、秀外慧中。虽然生长在大城市,但对于农民出身的我,从不小看。尤其是她家在省军区,又在空军当了5年兵,对军人很熟悉、有大局观念,并且知书达礼,很讨我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喜欢。

    实践证明,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无论我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她都与我同呼吸、共患难、心连心,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上的坚强后盾。

    C、自筹资金拍摄电视剧《绿色行列》

    1991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

    根据学院的安排,从1991年春节过后一直到6月毕业前是我们实习的时间。在知道这大段时间实习后,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筹资金拍摄我创作的电视剧《绿色行列》,作为我的毕业作品献给母校。

    樱桃好吃树难栽。决心好下,但实施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最让我头痛的就是资金。我发动一切人脉关系筹措资金,到处作揖磕头、说好话。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济南、昌乐、禹城、淄博等单位筹了些资金。

    资金基本到位后,在4月10日,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带领剧组浩浩荡荡30多人,来到沂蒙山区隶属济南军区通讯总站的通讯营进行实地拍摄。

    该剧由杨成武将军题写片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视部摄制。由林蓝导演,王向明(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中的男二号)、王潮歌为副导演(奥运会开幕式唯一的女编导),赵恒轩(电视剧《永不放弃》、《十三省》中的男主角)扮演男主角石岩,青岛话剧团演员王青扮演女主角杨丽。该剧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生活在偏僻山沟的女通讯兵的理想、追求、生活和爱情,歌颂了她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不畏艰难、勇于吃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在拍摄这部电视剧中,由于经费不足,我们采取了“兵演兵”的创作方针,除了主要演员外,剧中的战士全部由通讯营战士扮演,为此,《济南日报》还专门发文章给予宣扬。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除了是编剧外,还兼任艺术总监、制片人、剧务主任等,总之,剧组的一切都由我拍板定案。

    剧组就是一个花钱的“机器”。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我带领演职人员日夜加班,演员们常常累得哭爹喊娘,还有人背后叫我“周扒皮”。

    在整个剧的拍摄过程中,由于我身兼数职,致使我心力交瘁,在该剧拍摄完毕,临沂军分区领导请剧组吃饭时,我一下晕倒在桌下,使整个剧组虚惊一场。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终于在我毕业前完成该片。许多老师和同学在观看了该片后,给予了赞扬。郭文忠同学还为该剧写了篇评论发表在《解放军报》上:

    《绿色行列》的魅力

    作者:郭文忠

    运用艺术的穿透力,使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是电视剧《绿色行列》的成功之处。这部电视剧的剧情并不复杂:一个男女兵混编的通讯连来了一位年轻的男连长,他整顿军纪,敢做“护法真人”,演出了许多常见而又耐人寻味的悲喜剧。

    在这里,编导者敢以真诚之心叙说生活甘苦,从平凡的生活表层形态,概括出不平凡不表面的社会见解和人生感悟,在审美愉悦的同时,给人以心灵启迪和精神昭示。

    剧中在涉及男女情感关系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使之美而不俗。这使我想起梁祖国的另一部电视剧《昆仑山上的女兵》。该剧在写男女兵的生活中同样把握住了一个尺度,既表现了昆仑山女兵的悲壮美,又展示了她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营长强令连长石岩发展高干之女杨丽入党时,石岩愤怒了。但他怒而不狂,十分理智地说:“请把党章拿给我……”一个优秀军人的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表现。该剧不乏这样闪烁着优秀军人精神之光的情节,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梁祖国是一位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剧作家,自两年前他的电视剧《重返沂蒙山》获奖之后,便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此间,他连续推出的三部电视剧,全部取材于军营生活。可见,《绿色行列》获得成功并非偶然。

    (原载《解放军报》1991年11月9日)

    D、“黄埔三期”的辉煌

    多年之后,实践证明军艺文学系这种坚持“开门办学,拥抱八面来风”的办学方针,为创造和发展具有军队特色的战争文学和军旅文学教育体系进行不懈地探索,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批文学创作骨干,一大批军旅作家在这里成长、从这里起飞,成为活跃在中国文坛上令人钦佩的军艺“作家群”。尤其是我们“黄埔三期”,在影视创作上成为最闪亮、最耀眼、最辉煌的影视剧“作家群”。

    我们“黄埔三期”的代表作有:电影《风声》荣获“金鸡”和“百花”等四项大奖(麦家);《二嫫》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五个一工程”等大奖(徐宝琦);《弹道无痕(徐贵祥)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八月一日》荣获电影百花奖(赵琪);《横空出世》(陈怀国)荣获电影金鸡奖;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幸福有多远》、《遍地英雄》、《地上地下》、《大院子女》、《幸福的完美》等(石钟山);《暗算》、《刀尖上行走》、《风语》等(麦家);《历史的天空》、《历史进程》、《高地》、《仰角》(徐贵祥);《和平年代》(赵琪);《红领章》、《我们的连队》(陈怀国);《热带风暴》、《一路格桑花》(戴宏);《母亲是一条河》(阎连科);《牟氏庄园》(衣向东)等等。

    在“黄埔三期”的同学们,一次次向文坛、影视剧发起“冲锋”,引起一阵阵波澜、甚至轰动的时候,作为最早涉足电视剧,并且获过全国、全军大奖的我,却走进了总部机关过起了“朝八晚五”平静安逸的机关干部生活。

    我不知道对于我的人生来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