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天作之合

    129.天作之合 (第2/3页)

六日与太子同行册封大礼。一应仪仗器物,着礼部加紧督办,不得有误!”

    “什么啊?”郑娴儿听得有些懵。

    耳边却已传来了群臣高呼“万岁”的声音。

    紧接着又是一片轰然的道贺声。有人扯扯郑娴儿的衣袖,急道:“太子妃,快谢恩啊!”

    郑娴儿糊里糊涂的,被人拉着改坐为跪,糊里糊涂地磕了两三个头。

    之后便只听见一堆人闹嚷嚷地对她说“恭喜”了。

    楼阙走过来扶她起身,凑到她的耳边低声道:“成了!快夸我!”

    “夸你什么?”郑娴儿还是糊涂着。

    楼阙有些失望:“我这么聪明,一枚定国玉就拉动了满朝文武为你说话,难道不该夸一夸?”

    “哦,你真聪明。”郑娴儿认真地夸道。

    “娴儿,”楼阙表示很伤心,“你现在是我的太子妃了!难道你不该表现得稍微高兴一点?”

    这时张平恰好凑过来道贺,听到楼阙的话,他便凑趣道:“太子妃不是不高兴,是高兴得糊涂了呢!太子殿下,您今日可谓是一偿宿愿了!”

    “是啊!真没想到还有柳暗花明的一日,真是侥天之幸!”楼阙一脸欢喜。

    张平见状不由得也跟着高兴起来,半点儿也没有多疑。

    毕竟楼阙的喜悦是丝毫也不掺假的。

    “太子妃”这三个字,怎么就那么好听呢?

    殿中的喧闹持续了好一阵子才渐渐地平复了下来。宾主重新落座,绝大多数人都是满脸喜色。

    那些没有笑出来的,都是真心不高兴的。

    比如一些惦记着太子妃之位的姑娘们、一直看郑娴儿不顺眼的清宁公主,以及不知道为什么也看郑娴儿不顺眼的皇后娘娘。

    等楼阙扶着郑娴儿入席归座,皇后便一脸忧虑地向皇帝叹道:“既然太子正妃已经选定了,不如把侧妃也一同定下来吧。太子身为储君,没有只娶一人的道理,更何况淮阳郡君在朝中没有根基,完全帮不上太子什么忙——皇上,这件事可不能由着太子的性子来!”

    说罢,她还意有所指地向群臣的方向瞥了一眼,那意思是:难道不需要拉拢群臣吗?

    皇帝闻言,下意识地转头向楼阙看去。

    恰好此时,楼阙一脸忧色地站了起来:“请父皇恕罪——娴儿有些累了,儿臣想陪她先行告退。”

    皇帝略一迟疑,点了点头:“身子要紧,去吧。”

    楼阙谢过,小心地扶了郑娴儿起身。

    刚走到门口,殿中却有一道急切的声音响了起来:“太子殿下!”

    是宁锦绣。

    楼阙烦不胜烦,正要变脸,郑娴儿已站定脚步,回过头去向宁锦绣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宁姐姐,我们要先走了!上次说好了要听你弹琵琶的,可惜我身子撑不住,今日怕是没有耳福了,真是对不住呢!”

    “什么?”宁锦绣被她这一篇话说得有点懵。

    琵琶?她什么时候会弹琵琶了?她什么时候说过要弹琵琶给这个可恶的女人听了?

    楼阙看着郑娴儿狡黠的笑容,唇角不由得也跟着翘了起来:他的小狐狸,这是要咬人了!

    众女眷们不明真相,这会儿却都有些发愣:太子妃什么时候跟宁家大姑娘这样交好了?连“姐姐”都叫上了!

    众目睽睽之下,宁锦绣不好反驳郑娴儿的话,却也不想让她得意,于是便挤出笑容回敬道:“淮阳郡君身子不适,确实是该早些回去歇着。只是太子殿下是今日宫宴的主角,你硬要拉他与你一同退场,岂不失礼?宫中这样多的宫人内侍,难道便无一人可以送你回去吗?”

    没等郑娴儿答话,楼阙立刻抢过话头,替她说道:“我们是夫妻,自然要同出同回。若是一个先走了,只留另一个在宫宴上坐着,那才叫真正失礼。——这个道理不须解释,宁大姑娘自己成亲以后就会明白的。”

    宁锦绣怔怔地看着他,想哭。

    郑娴儿依旧笑靥如花:“哪里用得着等成亲以后?宁姐姐聪慧过人,一点就通的!说起来,我认识宁姐姐的时间虽不长,可是宁姐姐却教会了我好多道理呢!”

    “哦?她教你什么了?”楼阙很配合地追问。

    郑娴儿笑道:“宁姐姐出身相府,是真正的大家闺秀,教我的当然都是正经规矩,比如尊卑上下,比如谨慎守礼,再比如‘宁做贫家妻,不做贵人妾’!”

    宁锦绣听到“贵人妾”三个字,眼圈就红了。

    郑娴儿却仍不饶她,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宁姐姐是相府真正长房嫡出的大小姐,尊贵无比,不知是谁家的公子有福气能娶到她做一家主母呢!”

    宁锦绣从容优雅的面具早已被撕破了,脸上唯余几分哀戚,看上去十分可怜。

    楼阙一向不懂得怜香惜玉,这般梨花带雨的景致,并没有在他的心中掀起半点波澜。

    眼见宁锦绣已经说不出话来,楼阙便摇了摇郑娴儿的手,笑道:“刚刚还说累得受不住,跟人聊天的时候就忘了?走吧,聊天的机会以后还有,宁大姑娘又不是明天就出嫁!”

    言外之意是,等宁大姑娘嫁出去以后就没人来烦你了。

    郑娴儿对这个答案还算满意,于是仰起头来“温柔”地笑了笑,终于随着他一同出了门。

    殿中,皇帝和文武百官还沉浸在定国玉失而复得的欢喜之中,根本没有多少闲心去管太子的婚事。

    女眷和姑娘们有的羡慕得眼都红了,有的却已经伤心欲绝。但此时此刻,她们的父兄家长们根本顾不上理会她们的心情。

    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太子妃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未来的皇后,哪个傻子愿意为了自家的傻姑娘去得罪他们?

    何况在一大部分清高的官员眼里,与皇家结亲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们更愿意靠才能、靠政绩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站在朝堂之中,而不是被人私下议论说是靠着卖女儿平步青云的。

    何况历代帝王心里都对“外戚”有所忌惮,与皇家结亲,对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