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征西域

    第133章 征西域 (第3/3页)

辩望着黄河奔涌不惜的方向陷入了沉思,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外戚田蚡为了使得黄河不把自家领地给淹掉,竟然隐瞒黄河决堤长达23!最后在汉武帝封禅泰山的路上才发现,汉武帝命令将军以下的士兵背着柴薪和沙包可歌可泣的不知道用了多少人的性命才堵住了这条怒吼的母亲河,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又发生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

    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上游的关中平原乃至黄河两岸的人口激增,大片的固土固沙的森林消失,直到近代我们看到的只要光秃秃的黄土高原。在气候方面,

    北方的气候逐渐变得越来越干燥、寒冷和恶劣,要知道颛顼历的时候,黄河还在跑大象呢!出土的文物也出现了犀牛皮等热带、亚热带物种。

    但是刘辩有办法吗?关中的户口好比现代人的北上广,如果你要把北上广的人迁到西藏去!给他个金山他也不换啊。

    要发展还是要破坏环境?刘辩只能选择先发展再修补环境。

    一边的村庄被惊动,村子里的里长带着乡亲们用箪盛食物,用壶盛酒水,走到离刘辩不远处呼啦啦的一片跪了下来,一双粗糙的大手将食物聚过头顶。

    刘辩看到赶忙过去,吩咐侍卫将百姓搀起,自己则将带头的里长亲自扶起。刘辩学着前世的经验,握着他的手笑呵呵的问道:“老丈高寿啊?”

    古代人可没有经过网络的轰炸,自然一下子被感动激动不已,刘辩瞬间感觉手有些吃紧,在开国的初级阶段,某个劳动模范和太祖握过手后,他回到了厂里,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和他握手,乃至把手都握脱皮了!

    里长激动的有些颤抖:“草民已经快到了知天命之年了。”

    “哦……那老丈要好好活着,明后年就能当上三老了!”

    “诶……诶!”里长红着眼,高兴的点着头。

    知天命之年,也是就是快五十岁了,在汉代五十以上的人就能举为三老,这个是汉高祖刘邦那时就所定的规矩。但是很可惜的是,古代男子上了四十就能自称老夫,他们的平均寿命也就四十来岁,这对于整体劳力于田地的平民百姓这个水平要再往下压一压。

    ,汉以孝治天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若是在古代一定不可能出现打父母的事情,不孝不仅会被世人人人所唾弃,在古代,不孝是一种严重的犯罪。春秋战国时期的《孝经·五刑》中写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最轻的笞刑,因为“罪莫大于不孝”,所以打骂父母者适用于最重的死刑!估计还是死刑中最重的腰斩和剐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