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郑记

    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郑记 (第2/3页)

占整个制造业雇员的百分之三十之多。

    织造制衣不是暴利,但从行业占比的角度来看,却是全港制造业中首屈一指的龙头。

    拿着手里的统计报告,苏敬贤揉了揉眉心,不禁感叹郑云宏有几分本事,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让郑记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委实不易。

    “现在新郑记在香港有八间工厂,分布在元朗、深水埗、太子道、北角还有观塘几个地区,纺纱织造厂六间,制衣厂两间,我想知道有冇可能把这些工厂整合起来?”苏敬贤将报告卷成纸筒,在桌上轻叩,环顾四周的员工。

    这个问题问出后,办公室里八间工厂的负责人面面相觑,竟然没有一个人率先开口说话。

    苏敬贤看着众人面上的难色,心中叹了口气,郑记现在虽然做到这么大,但却缺少一套正规的管理方式,弊端已经显露出来。

    八间工厂,分布地区散乱,这和郑云宏一家人当年抵港白手起家时有关。

    郑记创业之初,是在地租最便宜的元朗、观塘等地区开设厂房,生意渐好后为了扩大业务,逐渐往交通便利的地区搬离,重新开设厂房。但这样一来,却又因为一时半会儿离不开旧厂房的供给,只能保留旧厂房,陷入越来越散乱的局面,难以集中管理。

    郑云宏这些年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改善,就被苏敬贤赶去卖咸鸭蛋了。

    所以现在,这个烂摊子就落在了苏敬贤手里。

    没有得到几个工厂负责人的回应,苏敬贤摇摇头,接着问出第二个问题:“好,这个问题先摆在一边。我想问下六间纱厂的负责人,现在我们的纱厂是只提供新郑记的原料供给,还是连出口售卖一起做?”

    这个问题显然比之前的问题要简单得多,苏敬贤话音刚落,六间纱厂的负责人互换一下眼神,随后一个三四十岁中年男人站起身来。

    苏敬贤认得,这个男人是太子道纺纱织造厂的负责人,黄浦籍,名叫孙沪宁。

    “老板,目前的六间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