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0 旧与新

    正文 160 旧与新 (第2/3页)

也来,许问说师父不让喝,还是喝的龙井。

    “是啊,我老头子现在除了这个,还忙活啥?”骆一凡笑着说。

    “百艺集还是千工密录?”丁令对传委会的事情也颇为熟悉。

    “百艺集。”骆一凡没有说话,还是让许问自己回答的。

    “……难得难得。”丁令瞬间睁大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才说。

    接着他又向骆一凡端起了杯子,笑着说:“骆老,您看……”

    “你不是瞧不起民间技艺吗?”骆一凡根本不接他的话,瞪着眼睛说。

    “我哪敢瞧不起啊!”丁令叫屈。

    骆一凡冷笑看他,也不吭声。

    “我还真不敢瞧不起。骆老你知道的,最早撑起各博物馆专业修复的,可不是什么科班出来的大学生,都是传统出来的那些大师。”丁令无奈地解释。

    “没有这些大师,就没有现在的文物修复行业,这是真的。但这以外的一些真是……”

    丁令摇摇头,举了个例子。

    万园博物馆有微博,经常会对外公布一些信息以及科普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他们发布了一个文物修复的视频,修复的是个瓷杯。当时一个小小的薄瓷杯碎成了三百多片,修复难度相当大,博物馆把它们当成了一个成果展示出去。

    结果一个民间组织找上门来,说他们修复的胶用得不对,必须用另一种民间修复约定俗成的材料。那种材料更持久更牢固,修好的杯子能正常使用,滴水不漏。

    一开始,博物馆还在耐心地解释。

    他们当然知道有更牢固的粘胶,工业用胶多的是这种的。他们选择那种是因为当今修复要求——所有修复用的外来附着物都不能是永久的,必须有办法使其剥离,只留文物本来的部分。

    民间常用的那种胶在功能上的实用性也许比较强,但就现代而言,已经不符合文物修复的理念了。

    博物馆方面解释得很耐心细致,但那边就是不听,而且一点逻辑也没有一点道理也不讲,就只在坚持自己的那套。

    后来博物馆搞得有点焦头烂额,还是私下进行联系之后,才把这件事情平息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