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4 生而知之

    正文 184 生而知之 (第2/3页)

部问一问,工部没有反馈还直接上奏折给皇帝,最后引得皇帝垂询,工部这才重视了一点,从故纸堆里把那份奏折翻出来看。

    工部只是有点偏见,不是没有眼力。

    他们稍微研究了一下,就发现了这个所谓“全分法”其中的奥妙。

    孙博然当时也是其中一员。

    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一轮会议之后,这些老工匠们都惊了。

    他们紧盯着桌上的纸,半响后才有人感叹:“如果不是朱大人从无虚言,谁敢相信这是个十三岁少年的手笔?”

    “是啊,积年老匠也未必有如此精细。”另外有人应声。

    “长江后浪推前浪……自惭形秽啊!”

    他们的感叹听上去有点夸张,但并非所出无因。

    类似全分法这样的批量制造方法,以前并不是没有出现过。

    如何提高效率与产能,是很多工匠、尤其是工部这些人一直在研究的一件事情。

    就艺术审美来说,个人的精工细作更能展现出个性与灵气;但放在实用的角度来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是必然的要求。

    他们想了很多种办法,类似全分法的也不是没有。但相比起眼前这份,就不免有点幼稚肤浅了。

    类似这样的施工方法,思路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其中细节。

    这么多人,要怎么组织起来不出错,中间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要怎么管理,怎么与其他环节进行协调……每一项都很讲究。

    就拿时间这一项来说,安排得太紧容错率会太低,安排得太松会造成懈怠,这都是很有讲究的。

    人不是机器,是非常复杂的生物,要想把大量的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像机器一样运行,要考虑的内容是很多很多的。

    朱甘棠呈上来的这本全分法,考虑得实在太周全太细致了。

    它条理分明,层次感十足,一条条一款款地写下来,几乎囊括了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方面。

    工部这些大佬们看了半天,真的很难想象这会是一个十三岁少年写出来的。

    十三岁少年,据说还是乡下小地方出身的,肯定没见过世面,没经历过大型工程。

    他从哪里知道这么多东西,想出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