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 来回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944 来回 (第1/3页)

    刹那间,许问的心跳比之前更快,但下一刻,他就冷静了下来。

    他似乎想起了许问问他的问题,开始对他解释起了黄杨巧究竟是什么。

    跟许问的所知完全不一样——当然也跟万物归宗描述的没一点关系。

    秦天连说,十八巧发源于战国时期,是最早的木工技艺之一,据传是鲁班亲传,但放到今天当然是没有证据的。

    它是木工最本源、最初始的技巧,据他研究,其实并不是某个固定的人创造的,而是许多工匠智慧的结晶,一代代进行收集与整合。

    十八巧完整出现,约在宋朝年间,由一个名叫“巧匠会”的工匠组织结集,私下流传。

    但流传到明朝,十八巧就已经开始佚失,开始变得不再完整。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经了战乱,很多东西自然流失,另一方面跟工匠内部的思想也有关系。

    十八巧是工匠基本功,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练。

    正常工匠完全掌握其中一种,至少就要花上十年时间。

    掌握一种之后,再学其他的相对会比较简单,但前后通常也要超过二十年。

    那时候人的寿命才多久?

    用二十年时间来磨基本功,怎么可能?

    这二十年,不做活、不养家、不吃饭了?

    最最关键的是,十八巧很强,但实用价值并不大。

    打个比方来说,它能把一件作品做到十分,但通常到八分,就已经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普通人的需求更是连六分都不到,只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价值就行了。

    把作品打磨到那种程度,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在少部分工匠群体里,他们视十八巧为自己的骄傲,立志要用毕生之力,来做出十分的作品。

    但这部分人毕竟太少了。

    而从明朝到清朝,新旧技术更迭极快,各种高难度、高精度的作品都从不可想象到可轻易实现了。

    配合这种更迭,从官方到民间的审美也日益趋向繁复化、精致化,十八巧这种化繁为简,大巧若拙的审美风格与技术要求越来越不受欢迎。

    到清朝中期,十八巧就只剩下了五巧,剩下十三巧也不能说消失,可能在某些工匠传承里还留有只言片语,但完全搜集齐全变得更难。

    据秦天连所知,至今也没人做到这样的事。

    秦天连的信不长,但关于十八巧的来历却说得非常详细,很有点老师对徒弟上课时的感觉。

    许问看着却有点失望。

    不对,也不能说是失望,毕竟从这些内容里,他确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