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决定

    第三十三章 决定 (第2/3页)

让若溪扶她回房休息。

    包拯见白玉堂这边已无大碍,便回到花厅,仔细问了王朝马汉事情的经过,王朝说:“大人,那伙人不像是一般杀手,他们个个武功不弱,而且进退有度,我们赶到时,白少侠带着一帮兄弟正和他们缠斗在一起,本来他们仗着人多拼命想往牢房内冲,可白少侠武功高强,硬是把他们都挡在了门外,后来岳奇一眼认出为首那人就是他口中所提的那个黄雀,那个叫黄雀的杀手便恼羞成怒,趁我们和别人打斗时,将岳奇…..杀了。”

    包拯一听岳奇被杀,顿时一愣,顷刻便勃然大怒道:“简直目无王法,竟敢在开封府杀人,后来呢?”

    马汉接着说:“后来,白少侠也是怒气冲天,直接便冲着黄雀杀了过去,那黄雀的武功不如白少侠,可他却的暗器却非常厉害,当时,我们也没看清楚他是怎么出的手,就听见白少侠让我们闪开,眼前就已是一片银光,白少侠为救我们挺身挡在了前头,这才…..”

    马汉自责自己的武功太差,非但帮不了白玉堂,还拖累他险些丧命,心中难过的话也说不下了。

    包拯体恤地点点头,又看向王朝。

    王朝便说:“属下觉得黄雀这伙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救胭脂,他冲进大牢救出胭脂后,也不恋战,带着胭脂就想逃跑,其余黑衣人就死命拖住我们,直到黄雀他们逃走,我们本来还抓住几个活口,可谁知,他们见黄雀和胭脂已逃,便趁我们不备,全部服毒自尽。”

    公孙策听完王朝的讲述,想了想便说:“岳奇说黄雀背后之人才是整个红瓷案的主谋人,而现在黄雀又拼死救出胭脂,却杀了岳奇,说明胭脂、黄雀背后的人才是真正地红瓷案主犯,张尧、贾仁都是被利用了,可是为什么呢?主谋人到底是谁?”

    包拯顺着公孙策的思绪,继续梳理整件事情的过程,他皱着眉说:“红瓷案始于薛府血案,张尧派贾仁夜闯薛府抢夺红瓷,公孙先生可还记得贾仁当初的口供?”

    公孙策答:“据贾仁所言,那晚他拿着分水峨眉刺前去行凶,可是不知为何,那兵器如着魔般,轻轻一挥便倒下许多人。”

    包拯又问王朝,“那黄雀所用暗器是否也是一瞬之间能伤数命?”

    王朝答:“不错,当时若不是白少侠替属下等挡了一下,我等恐怕怎么死都不知道。”

    公孙策眼睛一亮,说:“大人的意思是,那黄雀才是杀薛府满门的凶手?”

    包拯哼了声说:“他岂止杀了人,恐怕后面的那把火也是他放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证据。”

    公孙策想了想说:“薛姑娘说从未见过贾仁,杀她的人是一个身材欣长,偏瘦,手持一柄长剑的人。”

    王朝一听,马上说:“没错,那黄雀用的正是一把长剑。”

    公孙策一副了然的神情道:“原来如此,主谋之人必是早知张尧的计划,顺势利用贾仁暗中夺取红瓷,这么说,薛姑娘来开封府告状的事,那主谋人应该也是知道的。”

    包拯顺着公孙策的思路,慢慢理清了思路,“主谋之人先让胭脂接近岳奇,伺机给岳奇父子下药以便控制他们,然后又让岳奇与张尧结交,之后又利用张尧的贪婪,趁贾仁不备,暗中伺机夺取红瓷,最后趁薛姑娘来开封府告状之际,命岳奇将红瓷赠与张尧,张尧不知原委,急于献宝,正中主谋人的圈套,成了薛府灭门的元凶,待本府审理结案后,又因展护卫的调查、胭脂的失手,便急于杀岳奇灭口,只是,按此线路推算下去,也应是再杀胭脂灭口,却又为何突然要救她?此人费劲心机杀张尧又是为何?”

    公孙策:“大人心中是否已有答案?”

    包拯捋了把胡子,不答反问道:“依公孙先生之见,张尧认罪之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谁又是得利最多之人?”

    公孙策说:“张贵妃因张尧之事被皇上关在静心观已有段日子,近来皇上封了庞太师的女儿为妃,对其宠爱之情胜于张贵妃,而庞太师也因此晋级为国丈,在朝中的势力又比以往要大了许多,”公孙策说到此,忽然眼前一亮说:“大人难道怀疑庞太师?”

    包拯摇了摇头,不答反问道:“公孙先生这几日可有展护卫的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