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七章 奇葩

    第八卷 第七章 奇葩 (第2/3页)

了。

    但是,杨嗣昌却不辨是非,只要崇祯提出来的,不管对错,他都会极力赞成!

    他对别人是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崇祯却是一味逢迎,投其所好,这才是他获得崇祯恩宠的关键所在。

    这也正是他把大明整的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本身就犯有方向性的错误,而崇祯比他更糊涂,错的更厉害,他却一味逢迎邀宠,两个人搞出来的事情,那还不是错上加错,错的离谱!

    比如,对于招抚的态度,杨嗣昌一开始是反对的,因为他父亲杨鹤的事给了他深刻的教训,有很多反贼头子那都是极不要脸的,降而复判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崇祯却急功近利,想尽快解决反贼的问题,所以,熊文灿说要招抚刘国能和李万庆,崇祯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因为这样省时省力啊,不费一兵一卒,瞬间就能解决问题。

    杨嗣昌一看崇祯点头,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也跟着极力赞成招抚,绝口不提他父亲的经验教训,这就为后面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刘国能和李万庆的表现证明崇祯貌似是英明的,为什么说招抚会造成巨大的隐患呢?

    因为,接下来,他们就遇到个奇葩。

    话说熊文灿这个人也能算得上是一个能臣干吏了,他对剿贼一事那是真的积极,对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执行的也相当给力,绝不带半点拖延和敷衍。

    他歼灭了李自成手下的主力精骑之后,便把所有俘虏留给陕西巡抚郑崇俭处理,至于军队,他只给郑崇俭留了一万秦军,而他则不顾年关将近直接率二十多万大军出发,走峪谷道直抵郧阳,直奔襄阳而去。

    这峪谷道长度大致与子午谷相当,也是六百里左右,不过却没有子午谷那么难行,也没有子午谷那么凶险,走起来比子午谷方便多了,不到十天时间,熊文灿便率军出了峪谷道来到郧阳,而郧阳离襄阳还不到四百里,不到五天时间,他便率军来到襄阳城下。

    也就是说,熊文灿率军从蓝田赶到襄阳,总共才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这速度,已经相当惊人了。

    这个时候,戚元功和秦翼明早已率一万戚家军和三万湖广兵在襄阳城外等候,熊文灿手下的人马数量达到了巅峰,计有:

    天雄军一万;

    戚家军一万;

    川军白杆兵三万;

    山西军将近六万;

    陕西军三万;

    河南军三万;

    湖广军三万;

    再加上刘国能和李万庆投降而来的六万大军,总共达到了二十六万之巨!

    襄阳城外,朝廷大军气势之盛也达到了巅峰,二十六万大军啊,大明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有一次性集结过这么多军队了,杨嗣昌穷兵黩武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要说这兵力,除了张斌,其他人还真没办法组织起来。

    大明朝廷也从来没有组织过这么多军队来围剿贼寇,二十六万大军,就算是所有贼寇全部集结到一起,也会被打的屁滚尿流。

    现在,单单围剿一个张献忠,而且,他手下虾兵蟹将加起来还没朝廷大军多,张献忠会不会吓得屁滚尿流呢?

    张献忠的确被吓了一跳,不过还不至于屁滚尿流,他原本想着据雄城襄阳而守,足可抵挡朝廷十万大军,不过,他拿下襄阳之后,兵力迅速膨胀,这会儿他手下大军都差不多有二十万了,他认为有这二十万大军驻守天下有数的的雄城襄阳,朝廷就是集结二三十万大军前来,都奈何不了他!

    他的自信心也因此膨胀到了巅峰,他甚至有一种二十万大军在手,襄阳城在手,天下我有的错觉。

    所以,当一万戚家军和三万湖广兵出现在城外的时候他都不带搭理的,就这么点人马敢来进攻爷的襄阳城,二十万大军,一人打个喷嚏就把你们喷下去了!

    但是,当真正看到二十多万朝廷大军之后,他又有点怂了。

    二十多万大军啊,襄阳城外朝廷大军的军营站城墙上都看不到头,这家伙,太吓人了。

    怎么办呢?

    投降吗?

    他跟罗汝才商议了一阵,最后还是决定,投降。

    不过,不是真降,而是假降!

    简单来说,就是耍无赖,拖延时间,跟朝廷大军耗着,把朝廷大军耗走。

    熊文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